端午话家国,浓香“粽”是情

2017年05月27日 13:56:33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陈云 编辑:王梅芳

  端午节在不同的人眼里总有不同的风景——吃货眼里的端午节就是各种馅儿的粽子;热血汉子眼里端午节就是激情澎湃的划龙舟比赛;在老一辈眼里,端午节就是要做各种驱虫辟邪准备的日子等等。(中国网5月26日)

  马上就要到来的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在笔者的记忆中,过端午节除了能吃粽子,带五彩绳之外,最多的就是重新温故一遍屈原的《离骚》,在感受诗人用诗歌呼号理想得不到实现的同时,品味楚辞之美,品尝粽子的香甜。

  浓香端午“粽”想家。冯骥才曾说:“自古以来,风俗不会一成不变。年的特定情感不会变,但年的方式总在变。”诚然粽叶飘香,粽味浓郁,可粽子的味道却永远都牵扯出家的味道。每每听到周围的人说:“现在过节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似乎没有了之前……”节日的气息淡了,却也冲刷不掉对家的眷恋。端午节也好,中秋节也罢,春节更甚之,似乎节日的气氛已经感染不到人们的情感,但是节日的到来却让每个人都归心似箭,想念家的“味道”。与家人团聚,坐在一起吃着那“妈妈的味道”,谈着儿女的长大懂事,听着父亲同学、战友的子女婚礼上的趣事,这也许才是佳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粽子浓浓箬香的滋味。

  汨罗端午“粽”有爱国情。如同中秋沦落为月饼节、重阳成了老人节的代名词一般,端午佳节也已经被人们用简单的粽子节所代替,却少有人回味它的爱国情怀。“端午—屈原—粽子—龙舟”这不可断裂的纽带似乎变成了人们用吃食直接表达的方式,而屈子式的“爱国痴情”却不被国人理解。“忧天下之所忧,痛人民之所痛”的情怀是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大声疾呼,人们记住的是他跳江时的纵身一跃,是他一生忧国忧民的爱国心和民族气节,更是国人将香粽投向汨罗江时的爱国热情。

  中国传统节日的功能大多为祭祖、祈福、感恩、团圆,只有端午节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古往今来的人们总是自发地过端午节,可见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存在意义,在民族节日到来之际,在品尝香甜粽子,喜过端午佳节的时候,不要忘却家的味道,国的情怀。(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