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大包装套着小罐子,一罐红茶还不够冲一泡;保健品豪华包装价格差数倍,销量却超过普通包装。“中国网事”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市场对“虚胖”包装的追求已有所扭转,但在一些定价不够透明、送礼需求较大的过度包装“重灾区”则出现一些新问题,部分知名厂家连年登上包装“黑榜”。(5月30日新华网)
“有一种礼品盒,看上去只是一个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空的,还是装了什么东西。打开来看看,里面又是一个盒子。好奇心驱使,再打开这个盒子,里面仍然是一个盒子……总之,盒子里装盒子,不知道最里面的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现象,就叫过度包装。
过度包装的表现,包括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装潢过于华丽等。包装美观大方一点,有利于商品销售。适当的包装是必要的。但过度包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浪费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大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利益,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诱发社会奢侈风气等等,危害甚多。
对于过度包装,中消协就曾明确指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就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也强制规定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层数不得多于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售价的20%。
既如此,过度包装为何屡禁不止呢?对于商家来说,在于利益作怪。如某“小罐茶”,皮质外包装盒内有铝罐,比乒乓球略大的一罐仅有4克茶叶,这样的一罐还不够冲一泡,但算下来一斤茶叶却到了5000多元,显然商家牟利丰厚。消费者为何买帐呢?有两点,一者在于这样的包装显示高贵气质,用于馈赠高端大气上档次;二者对于许多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对于商品的鉴别能力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包装如何就成为他们判断商品品质的依据。所以,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是有多种原因的。据媒体报道,韩国退税品商店,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偏好,重新对商品进行包装。上海质监部门公布的产品监督抽查报告显示,一些知名企业生产的酒类产品多次位列过度包装“黑榜”。
过度包装的不良风气与“绿色节约”背道而驰。包装要“瘦身”,对过度包装说“不”,需要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观,需要从生产、销售到回收打通监管环节,监督包装“瘦身”;也需要让消费者清楚商品的费用构成,比如标示包装的价格。前述“小罐茶”,一个铝罐就6元,再加上外包装,每4克茶叶的包装费用就在7、8元。如此,既便于消费者进行选择,也便于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