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需要塑料袋吗?”人们在购物时,往往选择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今年是“限塑令”正式施行的第九年,然而调查显示,限塑令处境尴尬:小商铺直接提供免费塑料袋,大商店卖塑料袋,已是司空见惯之事。在一些地方,限塑令可说名存实亡,已几乎沦为“卖塑令”。(6月12日 《人民日报》)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这不是我们的初衷。9年前,人们意识到了白色污染将会给地球带来的恐怖后果,本着为了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们颁布了“限塑令”,旨在通过收费减少商家和消费者对于塑料袋的使用频率,通过减少使用来实现较少白色污染的效果。然而,9年过去了,“限塑令”确实曾经产生过一些效果,但以当前塑料袋使用频率来看,“限塑令”并没有让人们的环保意识有所提升,反而沦为了商场的“收费令”。
“限塑令”未能够发挥应有的效果,这当引起社会的整体深思。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政策的实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落实举措,这导致本想着通过控制塑料袋使用的“限塑令”,沦为了大商场的“收费令”。大商场通过转移塑料袋使用成本给消费者,不但没有利益受损,反而让本免费的塑料袋有了额外的收益,自然,可想而知,商场也不会在拓宽环保材料上努力下功夫。
要避免“限塑令”沦为“收费令”的尴尬情况继续出现,我们需要从政策设计和制度保障方面,不断加码。在政策设计上,我们要继续完善“限塑令”,通过强制性的政策举措,限制商场年使用塑料袋总量,并通过税收等引导措施,鼓励大企业不断开发环保材料,可以采用先“国家买单”后“企业买单”的方式,实现环保材料的普及和使用。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完善制度保障,从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居民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环保行为等方面入手,让“限塑令”由限制塑料袋使用的重点,转变为鼓励新环保材料的研发为重点。
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反思,越来越严峻的环保形势,也倒逼着我们在“限塑令”上要更加精细化管理,更加完善制度化保障。让“限塑令”真正的发挥作用,这需要我们从顶层设计到政策施行方面的更稳健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