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9日通报称,四名不文明游客被列入“黑名单”。记者发现,目前被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的人数已有29名。其中,爬红军雕塑者被“拉黑”10年,期限最长。在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中,从类型上看,殴打、辱骂导游或领队的居多;从地点上看,在飞机上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居多。(6月11日《京华时报》)
旅游过程中不文明行为时有出现,对此民众早已诟病,所幸的是“旅游黑名单”终于出来了,对于抑制旅游不文明行为有一定的作用,不过,至今才只有29名被列入,相比于数量众多的不文明行为,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其震慑力量是弱小的。不过,这也不能说“旅游黑名单”就没有实践的意义,在我看来,“旅游黑名单”需要的是不断升级,才会产生足够的威力。
现在列入“旅游黑名单”的多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才会被列入,而且从地点上来看,在飞机上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居多。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公园里,恐怕就不会列入“旅游黑名单”了。而列入了“旅游黑名单”之后,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仍然可以照常外出旅游,如果能够像老赖那样,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不能坐高铁,不能高档消费,其威力就不一样了。
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可以说是一种“旅游病”,是根深蒂固的,不可能轻易改变,况且,这也是与文明素质有关。而提高文明素质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的。可以说,“旅游黑名单”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完全治好,但我们也不必否认,“旅游黑名单”具有一定的疗效。
每一个游客都该文明旅游,而对不文明行为也理应给予严厉的惩罚,除了列入“黑名单”,如果涉及到违法的,也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旅游黑名单”不能成为鸡肋,应该不断增加威力,应该对不文明行为“一零容忍”。据了解,纳入“旅游黑名单”的不文明行为五花八门,包括殴打辱骂导游和领队、攀爬雕像照相、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盗采活体珊瑚,等等。其中,有7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殴打、辱骂导游或领队而被列入“黑名单”。比如,江苏游客蓝某某因另一旅游团队导游王某某劝阻其插队,双方发生争执,后蓝某某殴打该导游,造成王某某多处受伤并入院治疗。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谁都会认为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如果仅仅是列入“旅游黑名单”,且不会有一种“后果很严重”的感觉,那恐怕会成为“纸老虎”。
“旅游黑名单”也要长“牙齿”,也要不断锐利,这就需要进一步扩大纳入“旅游黑名单”的范围,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不能手软,另一方面要纳入“旅游黑名单”的概率,更重要的是,要让不文明游客看到“旅游黑名单”的威力,唯有“后果很严重”,才会起到震慑效果。(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