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媒体报道宽窄巷子的呼吸瓦墙成了涂鸦场所,作为成都标志性旅游景区,这一报道瞬间引发关注。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这段200多米的呼吸瓦墙,部分归景区管理方管理,部分归城管部门管理。目前景区认为,呼吸瓦墙本来就是打造游客互动墙,要看市民反应再决定下一步动作;而城管部门认为,要坚持禁止涂鸦的不文明行为。(6月21日 成都商报)
旅游是一个放松心情的过程,在旅途中人们都会放下平时生活工作中的包袱,体验不一样的心情和风景。但在放松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许多不文明行为,“涂鸦”留下“到此一游”就是其中之一。在成都宽窄巷子中的呼吸瓦墙上,近日就遭到了游客的“涂鸦”,原本整洁的墙面写满了各种名字和祝福语。而在事件发生后,景区与城管部门的不同见解似乎更值得关注。
景区方认为,呼吸瓦墙本来就是打造游客互动墙,游客“涂鸦”也是一种互动,应该根据游客的反映再做出安排。但城管部门却表示,“涂鸦”是不文明行为的这一点无须辩解,既然是不文明行为就应该坚决抵制。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墙上的“涂鸦”究竟该去该留,还是应该区别对待。墙壁上没有设置任何“禁止涂鸦”的标识,但公众应有意识自觉维护景区环境,“涂鸦”的始作俑者可以说给其他游客开了一个坏头。但大家都在写,如果能写的话,景区又未设置笔筒或留言板的标识。严格意义上讲,这面呼吸瓦墙不是名胜古迹,如果作为与游客互动的区域是可以的,这完全是看景区如何设置。
笔者以为,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与旅游文化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如果景区默认这种“涂鸦”行为,就应该做出标识,限定区域。要想让呼吸瓦墙成为一道文化景观,还需要字写得比较好,语言优美。但如果只是写名字和写祝福那种“到此一游”式的“涂鸦”,都不能算得上是一道景观,只是旅游陋习从景区禁止的区域转移到了景区允许的区域。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对此事坚持原则,也应该受到“点赞”,毕竟社会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鹏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