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6个新职业,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等16个职业在列。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驱动的新经济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新职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6个新职业有的贴近生活,有的未来感十足,都折射了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需求。
新职业的发布,其实是对人才培养机构发出人才市场需求方发生变动的重要信号。根据人社部数据的分析预测,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为750万人,人才缺口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将到达900万人,人才缺口预计450万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当前我们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每一次变革,都是对人才结构的一次调整。新职业发布后,5月份,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公告,拟新增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10个新职业,心理干预指导师、直播销售员等8个新工种。疫情终究会过去,但发展不会停滞,16个新职业越是先一步、快一招,越是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抢到先手棋、形成新优势。
一方面,要抓好新职业的人才培育提升。相关部门要有前瞻性思维和创新性改革,加强新职业的人才培育、加快调整新职业的人才结构,培养能够引领国家未来需求和新新职业发展的开拓性人才和创业性人才。要进一步加强新职业宣传引导,革新传统就业观念,不断增强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引导更多社会公众了解新职业、学习新职业和从事新职业,提升新职业从业人员整体技能水平,快速形成新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规模化效应。要紧贴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比如,各地高校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促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另一方面,要完善新职业的人才制度机制。将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统一管理,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快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工作,有利于建立动态更新的职业分类体系,完善职业标准体系。比如,要将新产业新职业人才纳入相关人才政策,积极推进新职业技能人才企业自主评价和第三方社会评价,做好相关技能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同时,要加强新职业者的劳动监察,建立完善新职业劳动维权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在增大新职业吸引力上取得新突破。
笔者相信,加快人才培育、调整人才结构、提升科技水平,筑牢新职业发展的人才基石,一定能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个无限广阔的美好未来。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