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高校为了拔高就业率,可谓绞尽脑汁。有的以各种理由催促尚未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签订就业三方协议,还有的公然向学生“支招”如何造假,介绍可代签三方协议的商家给学生……为什么这些高校如此热衷给就业率“注水”?背后的关键脱不开“利益”二字。(7月14日《广州日报》)
高校的就业率“注水”已经习以为常,表格就业正成为一种潜规则,原因就是就业率直接关系到高校专业的生存,关系到高校的招生。当然,这是糊弄上级,忽悠群众,最终结果,也是苦果自己吃,有苦说不出,因为市场不相信撒谎,事实胜于雄辩。高校应该拒绝就业“注水”,挖掘就业“活水”。
当然,高校不会主动拒绝就业注水,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改变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模式,拒绝学校数字汇报,改为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社会调查。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教育部掌握各个大学的学生数据,可以建立一个大学生就业社会调查机制,通过大数据调查,了解大学的就业实际情况,以此评定大学某个专业的就业率,指导大学的专业开设以及改革创新。只要教育部门的评价机制改革了,高校就会自觉拒绝就业注水,把精力集中到教学,提高学生就业实际能力培养上来。
帮挖掘就业“活水”应该也必须是大学的一个主要工作,大学培养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是大学的教育失败,辜负家庭期盼,辜负国家要求,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有就业能力,创业智慧的社会有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挖掘就业“活水”成为学生的就业甘泉。
如何挖掘就业“活水”呢?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挖掘工作。一是挖掘专业就业潜能,大学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专业建设内容,要挖掘出专业更广泛的就业潜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拓展,比如,文学专业,不仅要培养具备写作能力的学生,还要培养表演、口才、交流、直播文案编写、广告思路设计等方面的就业能力,总之,要围绕专业挖出一个就业大舞台。二是挖掘国家政策,就业就是民生,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中之中,大学要挖掘国家政策与专业的契合点,鼓励大学生开拓就业视野,翱翔时代的天空。比如,今年以来,国家在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学应该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生提供广阔就业思路;三是挖掘个性潜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潜力,这种个性潜力,有的与专业一致,有的不一致,这都不要紧,关键是能够帮助学生让个性潜力变成就业强力,这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担当。大学教育,在教学生上可以不考虑因材施教,但是,在就业指导上必须研究因材指导就业,而且,要做好跟踪服务,扶上马,送一程,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娘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拒绝就业“注水”, 挖掘就业“活水”,能够真正的促进大学生就业,一方面,大学生不再为学校造假无奈做贡献,能够更有精力去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大学就业“活水”的滋养下,思想创新,视野辽阔,能够危中寻给,变中寻新,勇于常识,敢于迈步,顺利走好自己的就业路。(殷建光)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