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遭遇特殊就业季。媒体调查发现,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为追求就业率“好看”,变相要求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等表格材料,以完成就业率的统计。毕业生本就因求职而背负较大压力,却还得分心配合“表演”。
显然,任何统计数据都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有丝毫“注水”。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例,一旦数据不实,不仅影响就业形势判断,误导保就业政策决策,还会对高校专业设置、专业规模、资源分配等造成误导。为此,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6月下旬,教育部再次下发通知,严格核查各地上报的就业数据。
为何一再明令禁止,有的高校仍能以报到证、档案等为要挟,让毕业生配合作假?从媒体的采访可以发现,当高校这般做时,大学生虽然会抱怨吐槽,但被问到会否向上级部门反映时,最终仍会选择“还是算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毕业生的普遍心态,毕业的时候本身就事多,如果问题没解决,反而可能会得罪学校。而遇到打感情牌时,部分大学生更难招架。这可能也是就业率注水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
长期以来,就业数据由高校自己统计然后上报,这种单一统计机制给了高校自我美化的机会。虽然教育部门会进行核查,但每年几百万高校毕业生,再加上造假手段较隐蔽,核查难度较大、效果有限。只有多元机制同时统计高校就业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就能发现高校就业数据有没有造假。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追求高质量就业,“不将就”的职业路径规划越发清晰。这提醒有关部门,杜绝“表格就业”和就业率注水,还应着力转变评价机制,引导高校真正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在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就业率上造假,逼学生“表格就业”,自毁形象。(程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