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太阳鸟时评:每一粒粮食都值得用心珍惜

2020年08月13日 10:06:47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何玉平 编辑:崔凤娇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人民幸福。要读懂“珍惜每一粒粮食”背后的深意,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让“光盘行动”变成自觉行动,用心珍惜“盘中餐”。

珍惜每一粒粮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份“舌尖上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深感痛心。如此铺张浪费,是不是粮食已经多到吃不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完全实现自给。但是,我国粮食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不可忽视,粮食安全仍然存在缺项和短板。现实告诉我们,确保粮食安全任重而道远,只有全社会都自觉行动起来,不让一粒粮食从舌尖溜走,才能让粮食安全的防线更加坚固。

珍惜每一粒粮食,让“传统美德”接续传承。“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自古以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珍惜粮食不仅仅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需要,更是继承和发场传统美德的现实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从珍惜一粒米、一滴水开始做起。家中的每一顿饭,家长要为孩子做好表率,让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在餐桌上传递;朋友间的每一次聚餐,吃多少点多少,杜绝爱面子、讲排场的过度消费,让文明新风在舌尖上传承……一粒粮食,就是一颗传统美德的种子,值得我们倍加珍惜,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大放光芒,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助力。

珍惜每一粒粮食,让“奋斗成果”受到尊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粮食,从种植、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收割、晾晒、储存、加工,无不凝聚着智慧和汗水,理应受到我们每个人的尊重。敬畏每一粒粮食,想一想,近九十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奔波在稻田里的身影,想一想广大农民辛勤劳作时的汗水和丰收时的喜悦,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让粮食从舌尖“流走”。一粒粮食就是今天幸福生活的缩影,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从吃不饱、穿不暖,到逐步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实现更高质量生活的转变,无数革命先烈、民族英雄付出艰辛的努力,今天的幸福凝聚着他们的智慧、鲜血和生命,当倍加珍惜。今天的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用心珍惜呵护每一份奋斗成果,更要接过接力棒,为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懈追求、矢志奋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着眼当前,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现代化强国,都需要从我做起,在珍惜粮食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激发砥励奋进的强大动力。(作者:何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