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和国际粮价震荡传导,我国粮食市场运行出现了阶段性波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8月26日,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7月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均价同比上涨1.7%,属于阶段性波动,我国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确保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事实上,粮食市场稳不稳,关键看生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粮产量2856亿斤,增24.2亿斤;早稻产量546亿斤,增20.6亿斤,连续7年下滑后恢复增产。尽管夏粮、早稻只占全年粮食产量约四分之一,但都属于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口粮品种,从传统的面条、馒头到南北咸宜的面包、糕点,“袋里麦子缸里面”,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标至关重要。入秋后,天气转凉致使面食消费增加,加上即将到来的开学季,面粉市场迎来消费旺季。夏粮丰收对保供给、稳预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在确保粮食安全上,我们还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切实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秋粮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玉米和大豆等对粗粮消费尤其是粮食加工业、养殖业具有支撑作用。从农情调度的情况来看,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尽管局部旱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秋粮长势总体不错,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后期不发生大的灾害,今年还将是一个丰收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夏粮丰收、秋粮可期对于切实稳住“三农”工作这个基本盘,提振信心、保障供给、稳定预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大意义,也充分说明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牢。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不断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我们就有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就一定能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破浪前行。(四川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王玉星)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