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太阳鸟时评:保护、传承、弘扬 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光彩

2020年09月02日 12:11:38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 王玉星 编辑:蔡晓慧

  “要大力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入实质推进和实施阶段,意味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明确方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从文化遗产的传承,到自然遗产的保护;从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华夏文明的摇篮。奔腾向前、川流不息的九曲黄河像一条纽带,从巴颜喀拉山,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大平原,一路浩瀚东流,纵横九省区,哺育了黄河流域的亿万华夏儿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变迁,缔造了黄河文化的灿烂辉煌。筑梦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唯有当好保护者、传承者、弘扬者,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光彩,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延续历史文脉,当好黄河文化保护者。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历代王朝都选择了黄河流域定都安邦,沿河的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位列中国“八大古都”,孔子、孟子、老子、杜甫等先贤文豪,《易经》《诗经》《论语》《孟子》等文化典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以及唐诗、宋词、绘画、石刻等文学艺术,都诞生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印证着黄河文化的璀璨与辉煌。值得一提的是,黄河流域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吸收与整合域内外文化的优秀因子,更是汇聚成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当好黄河文化保护者就要邀请思想界、文化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保护方案,也要广泛动员沿线百姓一起行动,让黄河文化与日常生活相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挖掘时代价值,当好黄河文化传承者。黄河文化呈现的绵延赓续、历久弥新,是彰显中华文化旺盛生机的源头活水。在保护的前提下,把黄河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逐步向社会推介,变历史为鲜活、融传统入现实才是最好的传承。以黄河右岸重要支流洛河为例,通过内涵的发掘、形象的包装,让沉睡多年的价值得以充分展示,像河畔的“爱和小镇”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三彩釉画拼成的《八方门神》变得流光溢彩。这一系列的行动不仅改变了当地百姓贫困面貌,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对高雅艺术的新期盼,可谓一举多得。当好黄河文化传承者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充分利用到黄河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推进“黄河文化+”和“互联网+”联动发展,使物质文化遗产由静到动,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接轨、与观众相亲。

  坚定文化自信,当好黄河文化弘扬者。黄河文化在人与黄河的互动中孕育诞生,也伴随着充盈澎湃的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好黄河文化的弘扬者既要让深厚的文化自信得以积淀与传承,也要在因地制宜中实现创新和发展。比如说:在上游,青海可以依托国家公园旅游名地、世界第三极旅游高地、自驾车旅游胜地、江河源头文化旅游胜地等,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展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上游风貌;在中下游,河南可以打造黄河黄金文化旅游带,推介黄河旅游,通过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在下游,山东可以依托黄河、泰山、孔子“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创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并整合省内城市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国内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事实上,只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守正创新,一个更加自信的民族就会更加昂扬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光彩,非一日之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只要我们当好保护者、传承者、弘扬者,真正保持历史耐心、强化历史担当、创造历史成效,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就一定能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光彩!(四川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王玉星)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