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及计次季票等新型票制产品系列服务新举措,同步实施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场化票价机制,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澎湃新闻)
长途旅行很辛苦,大家都想有个安静休息的空间,诸如“熊孩子”大声喊叫,旅客之间大声闲聊,开着外放“煲电话粥”,确实让旅客在途中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扰乱了正常的出行秩序。正因如此,此次京沪高铁推出“静音车厢”服务,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呼应与肯定。
但设置“静音车厢”是否真的可行,是否真的能够屏蔽掉噪音,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从技术上看,每趟列车安排几节专门“静音车厢”,供有需要的旅客乘坐,减少噪音干扰,这个初衷不可谓不好。但事实上,“静音车厢”也仅仅能保证车厢内没有噪音的而已,旅客如果有接打电话、接茶水、如厕等需求时在车厢频繁走动,也会对其他旅客造成打扰。况且,文中提到“静音车厢”不建议带婴儿的旅客选择,是否会让“非静音车厢”乘坐的旅客感到反感?“非静音车厢”的嘈杂声是否会引起婴儿的哭闹?这些其他问题都有可能在旅客的心理层面引发对立情绪,也值得我们正视。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制造出更大问题,是我们常常面临的尴尬。按照设“静音车厢”的逻辑,岂不是还要设“儿童车厢”“打电话车厢”“睡觉打鼾车厢”“脱鞋车厢”?不能说推出“静音车厢”有错,但仔细想想,这样的服务是否过于狭隘了呢?归根结底,火车车厢作为公共场所,要真正杜绝乘车中的不文明现象,还要依靠所有乘客文明提升。
不过顺着“静音车厢”的思路往下想,铁路部门可以设立“亲子车厢”,因为婴幼儿年龄较小,受情绪变化影响可能经常发出噪音,让家长在身旁陪伴,可以缓解孩子因为长时间坐车而产生的焦虑感,哭闹时也可以及时安抚。其他旅客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多一些换位思考,在车厢内做到相对的安静,小声说话,轻声走路。铁路部门也要加强巡视,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不听劝阻的由乘警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当然,铁路部门提升旅途服务,延伸服务触角的行动值得我们肯定,但仅仅因为屏蔽噪音设置“静音车厢”,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是狭隘的,并不能解决乘车不文明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铁路部门升级服务的同时,旅客也能够以相应的公德标准要求自己,进而实现自律升级,从而保证旅途一路温馨、畅通。
作者:张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