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沪高铁公司发布公告称将在于今年年底推出“静音车厢”的新型票制产品。愿意遵守相关规定的旅客可在购票时自行选择该服务,乘务员也会及时规范车厢秩序。(10月26日 光明网)
对长期奔波劳累而被各种噪音折磨的旅客来说,这一新型服务无疑是一大福音,体现了为着眼出行者现实需求的精细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服务终究只是面对车厢内各种“煲电话粥”、“熊孩子哭闹”等现象的应急之策,其效用与可行性都值得怀疑。
虽然目前铁路局没有具体实施细则,但从2012年澳大利亚推出的“静音车厢”服务我们可略知一二。该车厢要求把手机调成静音或关闭,播放音频也必需戴耳机,接听电话则需旅客离开车厢到过道等处进行。此次“静音车厢服务”的运营也是建立在旅客自觉自律基础上的,外加乘务员的规劝等强制措施,但笔者认为这些举措过于理想化了。
“静音车厢”的供不应求决定其只能是少数人的奢侈品。不可否认对于部分高素质旅客来说,他们能在享受这一贴心服务同时履行相关义务,有意识地避免一切可能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行为,但对于睡觉“打呼噜”等难以控制的行为则无法掌控;同时那些被孩子“捆绑”的妇女等弱势群体也会因“熊孩子哭闹”被排除在外。列车“商务座”的高价已将大部分旅客排除在外了,此次“静音车厢”服务的推广被怀疑只是相关企业捞金的把戏也不足为奇。最后从地域来看,京沪铁路局将首次试点,也暗示这一过于“精细化”的服务无法延伸到广大二三线城市。总体来看,小城市公共秩序观念还很淡泊,许多旅客的行为过于放飞自我,且不谈音乐外放、放任“熊孩子”哭闹,高铁霸座、拖鞋后把脚搁置在座椅上的行为都不足为奇。部分群体公共意识的缺失决定了该服务效用范围的局限。
况且,“静音车厢”的设立可能成为列车噪音的放大器。当静音成了一种奢求,它就不再是作为一种良好的公共道德而存在了,旅客在思想观念上也就更加轻视,在普通车厢就更容易肆无忌惮。这种“人以群分”的服务即便能起到保持“静音车厢”安静的作用,但实则是将噪音“引流”,最后将原本只有少部分“噪音源”的车厢变成赶集般的“菜市场”,而为这一服务买单的,就是该片面性、排他性服务下的边缘群体了。
当“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这一社会共识成了一种奢侈品,我们需要警惕“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被利润玩坏的风险,更应看到“静音车厢”的打造真正需要的是公序良俗的回归。铁路相关部门要采用更强硬的管理措施,以为改善服务只会娇惯更多“霸占过道男子”;政府也应考虑出台更严格的公共秩序管理法规,在“黑名单”、“罚款”等手段震慑下高度重视公序良俗的宣传教育,推动公共道德的重构。
根本来讲,公序良俗的内化,需要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多一些体贴与换位思考;与其抱怨指责,不如将这些文明之风潜移默化地传递到每一旅途。
作者:齐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