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视频结尾处,这位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11月1日央视新闻网)
诚然,通过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将一个班级所有学生家长及老师聚焦在一起,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增进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家长群却变了味道。比如,在一些家长群里,老师要求及时回复发送在群里的通知,如果家长因为事务繁忙耽误了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提醒甚至通报批评,迫使一些家长24小时待命,即使再忙也不忘去家长群里看一看。再如,一些家长群演变为“夸夸群”,对于老师发送的消息,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一些家长开启点赞、感恩模式,甚至出现“争宠”、炫富、争吵、辱骂等行为。不仅如此,老师的压力也同样不小。比如,在家长群转发一条学校通知,对于每一条家长回复,哪怕牺牲休息时间,老师都要进行统计,以便提醒或通报……家长群无形间变成了“压力群”,难怪有家长大呼要退出家长群。也有家长调侃:“自从进了家长群,每天都是家长会!”“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
作为家校沟通桥梁的家长群缘何变了味道?探讨这个问题,就要回到建立家长群的初衷上来。不可否认,作为家校联系的桥梁,家长群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特别是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最好是一对一地与家长交流,或是临时搭建小群进行沟通,既不打扰其它家长,也不会因为在所有家长、老师面前提及学生问题,致使问题学生家长难堪,同时家长的教育观也不一样,避免因回复不及时或言语不当,引发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家长群岂能变为“压力群”?安静、不给家长和老师添乱,才是家长群该有的样子。回到江苏“家长退出家长群”这件事上来。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明确要求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事实上,落实这一规定,老师就不该再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包括给家长的作业以及给学生的作业。
让家长群风清气正起来,要定好规矩。要制定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群规,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发在群里?哪些信息不能发在群里?哪些信息适合共同讨论?哪些信息应当私下交流?10月26日,山西省太原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严禁要求家长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这就要求老师不得将此类信息转发到家长群里,要求家长点赞、转发。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还专门就此做出一些规范。比如,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规定家长群“五不要”,包括休息时间不要发,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动信息不要发,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与工作无关的言论、图片、链接等信息不要发,他人隐秘信息不要发。
让家长群风清气正起来,要尽到责任。老师要尽到群管理职责,一方面要把好入群关,拒绝不法分子冒充老师或家长身份入群,避免给他人造成经济等方面的损失。一方面要主动引导积极的群风,把握群成员之间讨论交流的方向和边界,对越界的家长及时进行提醒、警告,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家长,不妨请出“家长群”。
让家长群风清气正起来,要相互包容。对于延迟回复,甚至没有回复的家长,老师应给予理解、包容,换一种方式通知家长。对于群信息中老师用语不当等,家长应给予包容,不必过于计较、揪住不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