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一家长因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火上了热搜,同时也引发了一群家长在评论区的共鸣。就此可以看出,家长群着实让一些家长苦不堪言。
而此次退群事件导火线也是因为该家长批改课后作业,不堪重负。对此,不少家长表示,这本该是老师的责任,而现在都交给了家长,老师们拿了工资却不批改作业,这应该吗?另一边,一些家长吐槽家长群里任务多,本该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变成了任务发布平台和学生情况展示平台,家长群变成了“压力群”。
笔者想先讨论一下家长群变压力群的这个问题。压力是微信群赋予的吗?自然不是,笔者认为这份压力应该是当下教育现状——教育焦虑和学校一些规定不合理所带来的。毕竟在没有群聊之前还有类似“校信通”这类的家校信息平台,一些学习任务也会让学生转达给家长。群聊的存在只是让这样的信息变得更加集中,更加及时。谁家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么“教育改变命运”成为了不二选择。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不仅考试要做第一名,作业也要做第一名,于是很多本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素质作业落到了家长头上,压力和对作业的抱怨就产生了。而学校对老师的各类评比也越来越多,不仅是升学压力,还有家校沟通情况,班级家长参与程度,学生素质作业优秀表现等等。各类安全教育知识要看、知识竞赛要答、青年大学习要做。这些层出不穷上的课外作业学生完不成,那么老师就会被批评,严重一点就会因为不积极被取消评优评先的资格。
那么在这样的矛盾下,教师只能选择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教育中,家长的压力也就产生了。而微信群只不过是正好可以方便群发消息而已。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认为这样的压力是微信群造成的呢?那么解散家长群还有必要吗?
另外就是评论区家长指责教师不批改作业的问题。家长会说看孩子写作业也就算了,为什么家长需要批改作业,辅导批改作业不应该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吗?笔者这就要为老师叫屈。这应该是教师批改作业的界限问题。我们都知道作业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家庭作业即学生到家之后的作业。而另一类是在课堂上写的随堂练习。基本上随堂练习都会由老师进行批改。如果老师也要批改家庭作业,那么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学生,按照批改一份作业需要2分钟来算,老师批改家庭作业需要将近个两小时,接着再批改课堂作业又需要两个小时。在这样的工作量下,老师又该如何将更多的时间放到备课,上课,反思课堂内容、提高课堂质量上。两个家长面对一个学生写一类作业尚且会崩溃,那一个老师面对五十个学生,面对两类作业又合理吗?
实际上,笔者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课堂作业都是老师认真批改的,而家庭作业也确实是家长对照答案批改的。笔者的母亲也会为了学生作业错太多恼怒,陪笔者改作业到很晚,但是那时候的母亲也没有因为这些就去埋怨老师。我们在指责现在的老师不如以前的老师勤劳时,不知道有没有反思过现在的家长也比以前的家长多了更多抱怨。
教师是一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这是我们曾经的共识。于是,我们给了这个职业一个统称“蜡烛”。但是我们忘了,他们更多的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的精力也有限,花太多时间在作业上,长久下去课堂教学一定会受影响。“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是一个比喻而已,我们对好老师的评判不应该是累倒在讲台上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教育学生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应该是家长的责任,并不是说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就可以做“甩手掌柜”。尤其是幼儿园、小学这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家长绝不能教育缺位。
不要让个别教师的不当行为和学校的规定不当之处成为抨击教师行业的理由。这样只会让那些勤勤恳恳的教师们和更多想要加入这个行业的人望而却步,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孩子。为了孩子,家长更应该选择在作业上与教师通力合作。如何让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完美融合、高效融合,留给学生更多课外活动时间,这些才是必须去讨论、去争议的问题。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