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一家长称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一时间,“你认为家长群有必要存在吗?”成为热搜。其中,不仅体现出成年人的无奈与苦楚,更反应出现在社会的急功近利。讨论如火如荼,指责有理有据,但却单单丢失了“孩子”,还请静静想想出发的原点在哪?教育是为了什么?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是培养教育好子女。家长群并不是为了建立起“老师、家长”两个对立的群体而存在,而是因为双方具有同一初心与使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而组建,从而更好搭建起教师与家长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朝气蓬勃、满怀信心。“只看到自己做了什么,而不顾及被人”是处理矛盾最不可取的方法,大部分成年人,都有一肚子属于自己的心酸与苦水,但再多再苦也不该泼向别人,尤其是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教师、家长双方一定要紧紧把握住共同的初心与使命,化干戈为玉帛,联合一切能够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之所以会升级,就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大部分交谈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即使留了电话也是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可以想象,两个陌生人谈何合作共赢!所以坦诚相见的沟通交流是破解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好班会课、活动课等契机多组织亲子活动;在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或进步时,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等形式告知家长;在孩子成绩下滑或状态不佳时,不要一味地群里通报,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而另一边,父母双方也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在孩子有进步、有转变时,也要通过语言向教师及时表示感谢与肯定;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要主动与教师沟通、共商对策等。教师、家长双方如果能够遵循“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原则,多点换位思考、良性互动,多点理解支持、互帮互助,那么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定能够茁壮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孩子的灵魂,所以在教师、家长都行动起来的同时,更要将孩子的内生动力调动起来,锻炼其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能力,而不能被教师、家长一味地催促、填鸭而取代。教育要讲求科学、回归本源,孩子的成长是渐进的过程,如果每天的作业任务都无法自主独立完成,那和“拔苗助长”有何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最想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同时,如果孩子已经会主动而全面地投入,教师、家长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以渔,如何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才是教育参与者应该去思考、讨论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作业谁来监督、批改等岔路上。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还请教师、家长多一点耐心、关心、爱心,帮助好孩子学会独立、自强、创新、尊重,“向阳的笑脸”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杨林)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