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75亿。根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10分钟。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针对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平台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在相关功能以及内容方面进行限定。那么,“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真管?
问题的提出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不单单对未成年人产生的危害极大,即使对刚刚进入成年人行列的青年学子来说,也容易让其误入歧途。最近有报道: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通报6人退学。6人中有4人被指“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不得不离开曾经努力考入的大学学府。无疑是“网络游戏”,毁了部分大学学子的前途,断送了人生最宝贵阶段的成长机会。
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短视频、各类直播及网络游戏具有更大的诱惑力,而且未成年人心智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因此,抵制这种诱惑的能力更弱,防范能力更低。针对这一社会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印发有《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工作事项和具体安排。同时,根据国家网信办要求,国内53家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
这种上线的“青少年模式”能否彻底挡住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脚步,还很难确定,目前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管理短板,比如借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或相关证件注册认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很难掌控,如果某些平台基于利益的驱使,将“青少年模式”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成为摆设,或可以被轻松破解,则对未成年人产生的影响会更恶劣。从目前来看,“青少年模式”的限制方式主要有用户账号实名认证,开设专属内容池,限制上网时间和限制充值、打赏等行为,虽然看似很严密,但仍然需要加以完善,不断地查缺补漏,让其发挥最大化的防控功能。
同时,要做到真防真管,仅靠网络平台的这种“青少年模式”并不完全靠谱,毕竟网络的运行在虚拟的背景下,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还应多方面形成防管的组合拳,包括网络平台、学校、家庭及社会政府各部门的同抓共管。网络平台设置的“青少年模式”应该不断加以完善,经常进行优化,不仅仅只是针对未成年人,应涵盖所有的大中小学生,通过高科技手段,增加更严密更严谨更具实效功能的进入程序,并依法依规进行运作,屏蔽具有诱惑性的宣传广告,真正做到对未成年人及青年学子们负责。总之,只有各界各方面合力介入,切实拥有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理念和善念,才能将真防真管真正落到实处,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韩东林)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