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太阳鸟时评:畅通“四条”扶贫路,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2020年11月27日 08:49:39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婧蓝 编辑:邱令璐

独龙江乡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区。独龙族是一个“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独龙江乡地处滇缅藏交界处的深山峡谷,自然条件恶劣,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如今,这个深度贫困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一步跨千年”,这是历史的伟绩,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荣誉,在这一条脱贫致富的路上,有无数拼搏奋斗的扶贫干部,有无数堪称奇迹的扶贫故事。“直过民族”的脱贫故事显然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搬开一座贫困的大山,打通一条山内外互通的道路,让群众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蜿蜒公路,着力解决出行难的困扰,搬开群众致富道路绊脚石。要致富,先修路。要把埋在深山的村庄显露于人前,就需要一条能够通往村庄的公路。为了改变闭塞、贫穷的局面,上世纪末,一条耗资超过1亿元的公路动工了,这条路不仅仅意味着人背马驮的历史终结了,也意味着独龙族人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畅通了,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更方便了,横在群众脱贫致富道路上的“绊脚石”搬开了,让独龙族人期盼的美好生活有了实现的可能。

无形网路,是零距离联系的通话线,也是特色农产品销售舞台。“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这些都是独龙江乡的真实写照。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交流靠“放炮传信”,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联系方式,在这里却是常态,也说明了他们的交流非常困难。为了让独龙族人通讯联系零距离,从建立水电点到开通4G基站建设,让“互联网+”成为了深山里的“新标配”,实现沟通交流零距离,也让山间的农产品与世界零距离。

政策出路,既解决当下的贫困难题,也破解长远致富增收问题。要帮助独龙族群众摆脱贫困,既要“授人以鱼”的帮扶,也要“授人以渔”的帮扶,这就需要加大政策的帮扶力度。千百年来,独龙族群众与世隔绝,庄稼靠点种、过江靠溜索、穿衣靠纺麻、看病靠占卜,过着结绳计数、刻木记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难生活。这些“标签”让我们看到的是独龙族教育、医疗卫生的落后,要让他们改变落后面貌,就需要把这些短板弱项补起来,构建从学前到初中的教育体系,改善医疗条件,让独龙族人既解决了当前的生存难题,也解决了未来的发展问题,能够更快地追上“小康”目标。

兴旺之路,在稳脱贫促增收上用功,确保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产业兴,百姓富。要摆脱贫困,就要抓好“种养殖业”,让群众能鼓起“钱袋子”,才能让他们生活能改变,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更有信心。从草果种植到“林+菌”“林+畜禽”“林+蜂”等模式,再到开办农家乐、民宿、客栈,这个大山中的“深闺”山村以旅游业的方式走向了大家的视野,也吸引了无数人去探寻它的神秘,让深山热闹起来,也让群众的收入多起来,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独龙族人摆脱贫困是脱贫攻坚的优异成绩单,要让人民群众后面的日子更好,就需要提振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努力,振兴产业发展,让群众看到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希望,才能充分激发乡村的潜力,带领群众奔向幸福的未来。(四川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婧蓝)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