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全民拍》栏目接到多个报料:最近没买东西,却收到一个到付快递,打开快递却发现无非是几块钱的地摊货,价值远远低于到付款。这是一种叫“盲发快递”的诈骗手法。诈骗分子通过不同渠道获取客户信息后,不需客户下单购买产品就发货,他们利用到付款和实际货品的价格差获利。这种快递背后是一条涉及购买个人信息、盲发快递、外包客服的黑色产业链。(1月4日《北京青年报》转新华社报道)
没有网购,却收到一个神秘的到付快递,单件金额不大,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部分人以为是家人、朋友购买,或是自己下单后忘记了,而选择付款签收,从而上当受骗。可以说,“盲发快递”这种诈骗看似“新颖”,利用的还是一些人喜欢捡便宜的心理,同时也利用了一些人怕麻烦的心理——因单次损失不大,维权成本高,受骗者普遍会自认倒霉,鲜有报案的。故这类骗局的得逞率较高,同样危害民众的财产安全,危害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盲发快递”这种诈骗看似“新颖”,背后的根源仍在于个人信息泄露。新华社记者暗访发现,这种快递背后是一条涉及购买个人信息、盲发快递、外包客服的黑色产业链。该产业链的第一门“生意”的就是个人信息买卖,大量个人信息在贴吧、QQ群等平台被交易,一条被卖到1.5至2元,记者打开一个包含个人信息的文件发现,姓名、电话、家庭或公司地址等详细信息被严重泄露。难怪“盲发快递”诈骗者不需要客户下单购买产品就能给“精准发货”。
因此,打击这骗那骗,保护个人信息是关键。具体到“盲发快递”诈骗,消费者当然应多长一个心眼,不轻易签收来历不明的到付快递;若不小心收掉入陷阱,也别自认倒霉,应第一时间反馈给快递公司或报警。而治本之策却在于,相关部门应从法律规范、行业标准、行业技术等方面,持续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通过强化电商平台、商家、快递等责任主体的责任,建立个人信息协同保护机制,同时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泄露、交易个人信息。
比如电商平台和快递企业,在“盲发快递”诈骗中就充当了帮凶。在新华社记者的调查中,一个贩卖个人信息者说,他女朋友是做电商运营的,有固定名单,从电商弄名单,“盲发快递”签收率更高,针对买手机的就发数据线,买宠物用品的就发宠物玩具……前不久,圆通被爆“内鬼”与不法分子勾结窃取运单信息,导致40万条个人信息泄露。犯罪嫌疑人虽落网,但圆通仅被约谈,对于这类平台或者企业也要动用法律手段,提高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的成本。
鉴于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我国正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目前草案已经经历征求意见阶段,该草案确立了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与保护一系列规则,全面加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期待它能早日实施,让“盲发快递”等诈骗基本没有可乘之机。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