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全民拍》栏目接到多个报料:最近没买东西,却收到一个到付快递,打开快递却发现无非是几块钱的地摊货,价值远远低于到付款。这是一种叫盲发快递的常见诈骗手法。诈骗分子通过不同渠道获取客户信息后,不需客户下单购买产品就发货,他们利用到付款和实际货品的价格差获利。这种快递背后是一条涉及购买个人信息、盲发快递、外包客服的黑色产业链。(12月30日《珠江时报》转新华社报道)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被不断暴露在电商、外卖等不同平台,快递面单、系统漏洞、内鬼出卖等,给不法分子通过盲发快递等方式实施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让人防不甚防。
据媒体调查,盲发快递的受害者一般收到的是数据线、沐浴露、指甲剪、毛绒玩具等,单件金额都不大,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认为这种诈骗只是小打小闹。据媒体报道,广东的蔡某等人通过盲发快递,短短两月内成功发出4000多件快递,诈骗金额高达40多万元,后来其中一个快递通过物流发到上海民警手中,让民警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骗局,最后顺藤摸瓜才将蔡某团伙一网打尽。警方梳理发现,这种骗局案件有增多趋势。
正因单件快递的金额不大,盲发快递骗局往往更易得逞。上述报道就给我们披露,面对盲发快递,少数人考虑到没网购会拒签,大部分人却会以为是家人、朋友购买,或是自己下单后忘记了,而选择付款签收。还有媒体调查,当收件人本人不在时,家人或同事一看到这类快递的金额不大,就帮忙代收代付。再就是,也因单次损失不大,维权成本高,受骗者普遍会自认倒霉,鲜有报案的。故而,这类骗局的得逞率较高,这也促使不法分子越来越猖狂。
所以,对于盲发快递诈骗,从消费者到快递公司、电商平台再到相关部门都要足够重视,消除监管盲区。诈骗无论大小,都在危害民众的财产安全,危害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要轻易签收来历不明的“货到付款”快递,不妨立马打电话给快递单上的寄件人验证,若是空号或假冒他人寄件,应拒绝签收,若不小心收掉入陷阱,也别自认倒霉,应第一时间反馈给快递公司或报警。网购填写收货地址时,建议别填写自己的详细住址,避免个人居住信息泄露。
而快递公司理当对货到付款快递加强辨别,及时拦截盲发快递,并严格落实寄件实名制。盲发快递首先要找快递公司合作,安装快递后台发货系统。据报道,有的快递公司明知对方从事盲发快递,也明知发货人和地址都是假的,仍然合作,因为有提成,当然希望发件越多越好,俨然是盲发快递骗局的帮凶,理当受到相关部门处罚,承担连带责任。而电商平台则应通过严打内鬼、修复系统漏洞、提升技术手段等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避免信息泄露。
相关部门则应从法律规范、行业标准、技术等方面,持续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机制,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泄露、交易个人信息。(何勇海)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