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2020年,四川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新经济企业已逾45万家,2020年实现新经济增加值365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5%。“十四五”开局起步,成都站上这样的起点。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都正行稳致远迈向高质量发展。成都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重塑产业空间,着力联通内外,构建宜业宜居环境,而其背后的“制胜密码”即是“融合”,产城融合、内外融合、生态融合等,描绘了美丽成都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因此,要筑牢“融合”发展根基,开创成都“十四五”新局面。
推动产城融合,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合力。独木不成林,优化调整园区,引导企业向功能区聚集,激发了成都高质量发展聚集效应。通过调整园区数量,强化企业关联,共建公共技术平台,提高了企业自身产品研发水平,也为相关企业提供服务;明确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增强差异化发展空间,促进企业项目聚集,推动了各园区分工合理,错位协同;强化产城融合,以产业功能区为单位,打造了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切实通过产业空间重塑,凝聚起高质量发展更强大的力量。
融入全球供应链,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都正全力实现新作为。成都已形成14个产业生态圈,围绕龙头企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引入了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龙头及配套企业,构建起上下游配套、环环相扣的网络体系;乘共建“一带一路”东风,成都国际铁路港目前已形成7条国际铁路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串联起我国西部广袤腹地和泛欧泛亚地区的广阔市场;天府国际机场将开航投运,成都成为同时运营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强了成都与国际市场生产贸易物流的有机融合,不断开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融合生态价值,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力。融合生态价值优势,打造生活城市宜居品质,是成都培养竞争优势的新动力。一方面在绿道两旁开发住宅工程,建设具有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配套的社区,另一方面再将地产开发后的溢价部分反哺公园建设。比如,把生态价值融入成都公园建设,挖掘原有城市建设、植被风貌的生态价值,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打造为农业微景观,提升了公园在农业方面的综合效益,构建了宜居品质生活的底色;批复成立跨越龙泉山的东部新区,推动“一山连两翼”的城市生态发展,提升了城市环境承载力,注入了更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切实推动了成都这座城市在让在园林中、在山水中迎接未来,谱写新篇。(文/胡臣臣)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