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宿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2021年04月07日 10:32:15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潘铎印 编辑:崔凤娇

  今年的清明小长假,很多人放弃跟团游,而是选择了自由行,由此也发现旅游市场的一个新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传统酒店选择特色民宿。眼下,国内民宿行业两极分化趋势明显,民宿投资者有的萌生退意,有的依然坚守。面对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新形势,一些业内人士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民宿要健康发展、规范发展,必须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开办、依法运营。(4月7日法制网)

  媒体报道,北京的刘女士原计划在清明小长假中,带全家人去福建厦门游玩,作为较早尝试民宿的资深驴友,不管是境外游还是境内游,她都比较倾向选择有特色的民宿。尽管刘女士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寻找民宿,但由于疫情影响,大家都选择国内游,位于稀缺资源区域内的、口碑不错的民宿一房难求,直到最后也没有订到心仪的民宿。与此同时,大多数民宿却供大于求,乏人问津。

  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整体设计、修缮和改造的旅游居住场所,既能保持乡村风貌,体现当地的民居特色和生态环境,又能为游客提供高品质住宿等特色服务的休闲、度假体验,它是介于传统农家乐与旅馆业之间的住宿餐饮新型业态。当下,我国的民宿旅游正从小众走向大众,民宿市场日渐火爆。据《中国旅游民宿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我国在线住宿市场规模达到200亿元,民宿市场营业收入209.4亿元,目前,我国民宿数量已达到16.98万家。但民宿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因管理机制不完善,准入门槛较低,也显露出诸多野蛮生长的迹象。如一些民宿直接开在住宅小区,相邻权问题比较突出,容易导致社区关系紧张。

  让民宿业在法治框架下规范发展。制定旅游民宿法规,构建旅游民宿发展的法治基础,是推动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旅游法》明确指出:“居民从事的旅游经营的住房管理,由省一级根据本省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自行制定管理办法。”但实际上,因为民宿行业关系到多个部门、多重利益,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牵头,很难形成统一标准。民宿业不仅能提升游客消费体验,而且在保护传统文化、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民宿业态热闹繁荣之下,亟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民宿行业准入、监管等政策措施,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等制度规范,让民宿业在法治框架下规范经营发展。民宿行业只有行进在法治规范的轨道上,才能既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出游需求,更能依托民宿业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加强民宿监管。随着旅游业发展及旅游消费升级,民宿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旅游住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加大民宿旅游市场监管,对安全、消防、卫生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要依法给予惩戒和处罚,促进民宿业健康发展。民宿业从业者、行业协会要加强自律约束,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营者要注重在提升服务品质、挖掘自身特色上下功夫,让游客真正能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性,赢得游客口碑,让民宿经济行稳致远。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