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00后的手机用户来说,“长途漫游费”是个极为陌生的名词,因为早在2017年这项收费就已经被取消了。然而,记者近期接到消费者投诉,称亲人的手机一直被收取名为“亲情省”的漫游套餐费。对于已经被取消的业务为何一直收费,中国移动客服给出的解释却是“用户不取消会一直默认收费”。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情况并非个案。(4月12日《北京青年报》)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漫游费,在社会各方的积极努力下,从2017年9月开始,算是彻底地走进了历史的尘埃,告别了现实的舞台。未曾想到的是,如今还有消费者被间接收取了“漫游费”。现实的魔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收钱方面,一些运营商的积极性之高、套路之深,的确超乎想象。
投诉之后,运营商给出的回应更是霸气十足,“用户不取消会一直默认收费”“这是系统问题,我无法解决,只能向上级申请处理”。这样的回应,再次证明了运营商的“店大欺客”。根据《中国移动通信客户入网服务协议》,其明确规定,“如遇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调整资费标准的,本协议按政府主管部门调整后的资费标准在规定的时间起执行。”只可惜,规定是一回事,执行却是另外一回事。对相关运营商来说,其并没有严格按照协议来取消本已经被政府规定不收费的项目而产生的套餐费用。是“不能”还是“不为”?答案显而易见。
碰见这样的闹心事,对消费者来说,是可以选择维权的,因为这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但遗憾的是,对消费者来说,维权可能遭遇“杀牛追鸡”的无奈,因为维权成本很高,维权收益很低。或许,这也是一些运营商敢于店大欺客、有恃无恐的真正原因。毕竟,当违法成本之低几乎可以忽略之时,对运营商来说,则很难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而这,也是相关投诉超过万条但运营商依然没有任何改观的真正原因。
隐蔽扣费,不啻于朝用户口袋里掏钱,大企业耍小把戏的确让人心寒。但对此,我们不能无动于衷,除了声讨运营商的无良之外,对监管部门来说,也应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还原真相,拿出更大的监管力度与监管决心。一方面,要系统地梳理那些停不下来的收费项目,尤其是“隐藏的收费项目”,最好是有一个详细的摸底;另一方面,对任何乱收费的行为,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应该严惩不贷,用严惩让相关的运营商感受到“疼痛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长记性,才不会千方百计地算计消费者。
提速降费不能口惠而实不至,也不能留下小尾巴,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相关的将手非法伸进消费者口袋的“捞钱”行为,监管部门必须主动发力,积极作为,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杨燕明)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