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果,必须解决好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现实中,某些初衷良好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落空,并未达到当初政策设定的目的,存在“挂空挡踩油门”情况:有的地方、部门看重自身利益,搞选择性、象征性执行;有的地方、部门用“土政策”抵消“好政策”,让改革发展在人力物力的虚耗中“空转”;还有的由于政绩考核体系的偏差,造成某些政策“空转”,让其难以落实落地。
政策“空转”既是作风建设和作为担当问题,也是事关“两个维护”、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事关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政治问题。解决政策“空转”问题,需要从干部思想作风、工作能力,以及制度设计、政策评估、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
政策执行落实,一头连着广大基层干部,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并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扭转政策“空转”现象,上级部门在建章立制时要实事求是,把制度设计得既严谨缜密又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牛栏关猫”、华而不实;基层干部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从增强责任担当精神入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推进基层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别让政策“空转”,既要鼓励地方改革探索的积极性,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又要加强动态监督与检查,简化政策执行路径,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科学考核、有效考核,讲究差异化,注重针对性,不搞一刀切,增加“效果负荷”,形成鲜明的“效果导向”。同时,让政策落实在阳光下进行,自觉接受上级、同级、下级单位和广大社会群众的监督和评议,让政策“踢皮球”、“空转”的侥幸心理以及政策敷衍现象难以立足。
政策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指引和要求,让政策落地有声,做到“心里有数,脚下有路”,才能把政策“含金量”变成发展“生产力”。
(作者:腾扬阳)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