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要求,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办理相关事务和融入社会生活提供方便。(5月11日中国经济网)
无障碍设施是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弱病残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充分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必要条件。为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2012年我国颁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和细化了政府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上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各地方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不少地方将加快发展无障碍环境列为政府工作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与困难,有的已经建好的无障碍设施并未发挥应有作用,甚至变成了“路障”。如一些地方的盲道都是断头路、陷阱路,或者被车辆、摊贩等占用;一些窗口单位的无障碍设施损坏后得不到及时修复,长时间地“暂时关闭”等等,这样的无障碍设施不仅没能给残疾人提供方便,反而给残疾人添了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8500万,相当于每16人当中就有1名残疾人。如此庞大的残疾人群体,人们为何平日里并不常见?记者调查发现,无障碍设施的缺乏,让残疾人无法“放心大胆”地走出家门。
其实,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仅方便了残疾人,还方便了老人、小孩、孕妇等不同群体。如地铁站里的垂直电梯和轮椅坡道,也不只可为残障人士提供方便,拖着沉重行李或推着婴儿车的乘客,都能获益。而现有的地铁站换乘通道,可能因为建设较早,既没有电梯也不见坡道,却有数段台阶,推婴儿车的乘客只好“分工合作”,一个抱小孩,一个搬小车,才能顺利通过。由此看来,实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和维护,还需有更多的“精细化管理”,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更“贴心”。
让无障碍设施真正“无障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在无障碍建设中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每一个环节抓起,真正把无障碍设施建设得“畅通无阻”。加强管理、保护和维修,配备专业人员或招募志愿者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不定期地巡检,及时修复破损的无障碍设施,使其保持完好状态。营造无障碍生活的社会环境,引导公众爱护无障碍设施,降低或消除损坏、占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和现象。新时代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还应当消除“数字鸿沟”。在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的无障碍传递也应当归类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范畴,网络时代的残疾人不能成为被遗忘的群体,要让残疾人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进行无障碍的信息交流,不断提升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的好坏,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各地方应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无障碍设施保护常识,保护和利用好老弱病残无障碍设施,让尊重老弱病残基本权益、礼让老弱病残的观念成为全社会共识,以“无碍”成就人间至爱。(潘铎印)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