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同志逝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传承“匠心”精神,要有“术业有专攻”的专注和坚持。择一事,忠一世。袁隆平院士曾说过“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袁老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米”的研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大国工匠”,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这源于其“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灵魂追求。《尚书》有言:惟精惟一。每一名“匠才”都非与生俱来,也非与别人更幸运,而是源自精耕细作的专注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才能登顶别人未攀之“高峰”。“匠心”始于敬业,成于精业。传承 “匠心”精神,就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作风,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深耕“匠人”本领,不断突破自我,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忽视每一个细微之处,把事情做到极致,不做“差不多”先生,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专心致志,用心筑梦,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传承“匠心”精神,要有“越难越向前”的韧劲和毅力。科学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充满崎岖和坎坷的。回顾袁老的一生,一路走来,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最艰难的一次几分试验田中的七百多株“不育株”秧苗,被人连根拔掉,多年心血化为灰烬。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发展壮大,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科技创新更是如此,没有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怎能领略到不一样的美景。传承 “匠心”精神,就要敢于打破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树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与壮志,在困难和阻力面前越挫越勇、越战越勇,敢于向科技“最高峰”、创新“无人区”进军,敢于向“卡脖子”“牵鼻子”的地方动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更多 “从0到1”的突破,成为更多领域的“领跑者”“开路人”。
传承“匠心”精神,要有“深藏身与名”的豁达和淡然。袁隆平院士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伟大科学家,却活得更像一名种稻子的农民,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的衬衫。袁老不仅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更有一颗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赤心”,把“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所求和价值取向。虽陨于人间,但长驻心中。袁老去世后,在袁老生前工作、学习、关注过的地方,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哀悼之情,无不展现出对其无限敬仰和沉痛缅怀。学术的声望从来不会与人的品格划“等号”。即使“学问”再高,失去品格,也难以做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情。传承“匠心”精神,就要像袁老一样不慕虚荣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扑下身子,甘于奉献,发扬“一粒种子”的精神,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将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小我”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志”紧紧绑在一起,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智慧运用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充分发挥一技之长,奋笔书写人生华章。( 姚德)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