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直到今年年初,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2021年05月23日 央视网)
国无双士,斯人已去。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2020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学习。总书记曾多次与袁隆平见面,称其从事的是“伟大的事业”。总书记为何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向袁隆平学习些什么?
学习袁隆平热爱生活、健康乐观。袁隆平的卓越成就,不仅为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他的杂交水稻在非洲各个国家的推广和种植成功,以及新的沙漠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在三亚,袁隆平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这些都表现出袁老热爱生活,健康乐观的心态。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学习袁隆平无私奉献、勤奋进取。袁隆平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他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2020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隆平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前辈已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学习袁隆平敬业奉献、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而且,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永远是一个永恒主题,激励我们遇到困难不退缩、不让步,遇到挫折不屈服、不放弃,在科技道路上创新发展,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学习袁隆平不计名利、甘为人梯。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课题一上马就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更需要将袁老精神传承下去,体会人梯的朴实、淡然,领悟人梯的品质、境界,做到身心归党、以身许党、为党贡献,时时处处想着群众,真心实意地去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要把学习袁隆平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学用结合、以学促做,坚持不懈练就过硬本领,着力提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着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着力提高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着力攻克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攀科技高峰,以失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带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袁隆平奋斗一生的“伟大的事业”,关乎中国饭碗,是“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一生充分证明了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稻”念袁隆平,学习袁隆平,从中汲取不断前行力量,奋力开启人生新境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李琼会)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