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走在蒙山沂水间,脑海中总会响起那些熟悉的旋律。这片土地上,有讲不完、写不尽的壮阔景象和动人故事。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渊子崖保卫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百万民工支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厉家寨”“九间棚”“临沂商城”,沂蒙精神总是闪耀着干群同心、鱼水深情的光辉,给人精神滋养和力量支撑。
干部浴血奋战,镌刻为民初心。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百卉吐芳,挺拔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生动写照。抗战期间,一场场胜利的血战、硬战、恶战,消灭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24名战士为救援朱村群众英勇献身,40多名战士在支援渊子崖保卫战中壮烈牺牲。除了在战场上浴血杀敌,党员干部还注重改善群众生活,在为民上“满缸净院”,在纪律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亲民上“喊大爷、叫大娘”,在规矩上“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正是党员干部一心为民、全力救民,在群众有危险的时候立即去解救,在掩护村民撤离的时候舍身抱敌跳崖,让党的为民初心更加闪耀,为民信念更加坚定,筑牢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坚定信仰。
百姓无私奉献,唱响拥军赞歌。人民群众需要党员干部的守护,党员干部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无不吟唱着拥军爱党的赞歌。甘当“沂蒙母亲”,全心守护烈士们42个孩子一个没少,自己的4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而夭折;一路拥军,追赶部队2000多里送11万斤面粉,不畏艰辛挨饥饿,也不动一粒军粮。最后一匹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干部与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正是这股拥军的坚强力量凝聚了强大的战斗合力,为党团结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打下坚实基础。
沂蒙精神就是“干群一心、其利断金”的团结精神。无论是抗疫情、斗洪峰,还是战贫困,这样的团结精神,让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跨越了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在面对当今世界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环境,要想化为危机、开拓新局,仍然需要干群团结一心、凝聚合力劈波斩浪、战风斗雨。起航新征程,弘扬沂蒙精神,把团结的精神发扬好,共铸鱼水深情,定能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文/胡臣臣)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