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前5个月,全国总票房已超过250亿,随着电影市场逐渐升温,有些影院内的“黄金坐席”票价开始水涨船高。在北京某影院IMAX厅,《速度与激情9》在黄金区域位置的票价,要比普通位置贵20元。其实,早在2019年底,北京一些影院就已开始实行分区售票,只是由于票差不大,多为1元或2元,观众没有太计较。而如今,有的电影院区域票价差已拉大到10元、20元。(6月8日《北京青年报》)
影厅正中央的坐席,是多数人认为观影效果最好的区域,影院就加价售票。这种打破“同一场次、同一价格”的售票模式,很显然,是为扩大营业收入。虽然票价仅差几元到一二十元,但对影院来说,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收入。有人算过账,假设某影厅共有200个座位,“黄金座位”占10%,票价比非“黄金座位”高3元,那么每放映一场电影,该影厅能增收60元;每天放映6场,则单厅单日增加360元收入,一年收入能多出12万多元,数个影厅日积月累,便是一笔颇为可观的数目。可见,“分区售票”对电影院来说,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然而,选择权最终掌握在观众手中。几元、一二十元钱的价差,对部分观众来说,可能不是太大的负担,但对另一些观众而言,仍需要掂量掂量。曾有网友吐槽说,以前买电影票,同一场都是一个价,“黄金座位”讲究先到先得;现在却通过分区加价来销售,实在伤害观众的感情。此前就有观众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她有一次买了4张“黄金座位”票,白白多花了40元钱,她认为这是在“坑人”。由于带着孩子,她也没办法选择边角处的便宜座位,她认为影院是在让她被迫选择所谓的“黄金座位”。似乎可这么说,“分区售票”颇有在现有票价基础上变相涨价之嫌。
老实说,电影院实行“分区售票”,可能得不偿失。一方面,影院普遍有多厅,影厅普遍是小厅,除春节、暑期、国庆等热门档期,许多时候上座率都不高甚至很低,一场电影本就没几个观众,“分区售票”虽然增加了一定的营业收入,却会让观众觉得,连几块钱的生意都要算计,不舒服,没诚意。更何况,在不少电影院,银幕基本与影厅等宽,不存在坐得偏、坐得远就看不着,影厅的环绕立体声也可照顾到任何位置,不影响实际观影效果。另一方面,影院业竞争大,平等票价是个很好的竞争筹码,“分区售票”则可能自绝于观众。
在上座率低的情况下,“分区售票”也会带来管理难题,观众购买其他区域的电影票,在看到最佳观影区域无人,可能会钻空子,自己调换座位,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购买贵几元到二十元的电影票?据说有影院考虑,将最佳观影区域的座椅配置为更为舒适的座椅甚至是按摩座椅,使得该类区域的座位质量较其他区域更好,以提升该区域座位的稀缺性。但观众是来欣赏电影还是来享受按摩的呢?
电影院不能过于倚重通过“分区加价”这个途径来增收,免得伤了与观众的维系,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转型升级,通过经营和销售模式的多元化探索,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观众走进自己的影院。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