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饭圈”粉丝群体在网上互撕谩骂、应援打榜、造谣攻击等问题屡见不鲜,破坏清朗网络生态,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此,中央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6月16日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规模庞大的“饭圈”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由粉丝情感化消费带来的收入占比约50%。 作为一种互联网时代特殊的文化景观,“饭圈文化”有其正面的、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饭圈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让人忧心不已,特别是应援打榜、刷量控评、群体对立、互撕谩骂等“饭圈”乱象进入公共视野,引发舆论关注。
应该说,有自己喜爱的艺人,欣赏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的动向,对他们表达支持,如果这些行为都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那也并无不妥。现在的问题是,“饭圈”衍生的一些乱象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不断引发纷争:诱导青少年“粉丝”网上互撕、制造网络暴力、非理性应援、无底线刷评,以及宣扬金钱崇拜甚至涉嫌非法集资等等。更让人担心的是,“饭圈”群体中不少是年轻的“00后”,甚至是少年。半月谈杂志社曾对全国两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开展“青少年追星调查”,结果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因为年龄和经历等因素,其辨别能力严重缺乏,在一些不良诱导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参与到“打榜”、骂战等恶性行为中,“饭圈”的畸形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秩序,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关部门理应警惕并及时出手。
整治“饭圈”乱象正当其时。未成年人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喜欢模仿、跟风,又较为冲动,很容易被不良行为误导,养成不健康的追星习惯。因此,监管部门对“饭圈”进行严肃整顿治理,遏制不良风气,有助于引导未成年人理性追星,树立健康“三观”。相关部门应当坚持依法治网管网,持续深入打击数据造假、暗刷流量、恶意炒作、不正当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网上不良信息的管理机制,督促网络用户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推动“饭圈”文化实现良性发展。严厉约束平台和节目制播单位、赞助厂商,要求其在法律和行业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规范化经营,建立健全粉丝经济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防范宣传教育,强化分类管理,厘清各方责任,加强网络文化治理力度,加大对各网络平台的指导和监督,倡导正能量的“饭圈文化”。娱乐公司、媒体及艺人要肩负起正确引导粉丝、助力营造健康“饭圈”环境的责任,让粉丝明白追星的界限与禁忌,净化“饭圈”不良风气,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鼓励和倡导健康的“饭圈”文化,任重道远。除了依靠更严密的监管,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更接地气的引导,让青少年远离“圈套”,明辨是非,健康快乐地成长。青少年网民也要坚持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辨别网络信息,理智发表网络言论。(潘铎印)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