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喊妈!”条约,让孩子多一点自己动手更利于成长

2021年07月16日 12:07:51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黄跃成 编辑:李雪艳

  近日,四川成都的一位妈妈因为被7岁儿子不断“呼叫”,和儿子签下了一份“不要喊妈条约”。张鹿(化名)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平时都在家办公。儿子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

  丈夫是一位工程师,经常出差在外,由于家里没人帮忙照看,大多数时间都是张鹿自己带儿子,“可能是长久以来一直在一起的原因,他确实有点依赖我”。近日,儿子放了暑假,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喊妈妈,这让张鹿非常头疼,感到随时被打扰,无法专心工作,于是,她与儿子沟通协商,并根据自家实际情况,写了一份“不要喊妈条约”。她说,希望儿子能够自立,不要什么事情都靠妈妈。(7月13日人民日报)

  毫无疑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孩子有求必应的宠爱有加,只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妨碍他们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大小事情都全部包揽教育方式,造成了一些孩子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无论是生活上或者是学习上的大小事情,想都不想,动都不动,就“喊妈”、“喊爹”,把解决所有问题都当成是父母的事。如果父母不加选择、凡事都有求必应,久而久之,肯定会养成了孩子懒得动脑动手的毛病,缺失应有的独立、自主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害而无利。

  张鹿所拟的“不要喊妈!”条约,具体对学习、生活上的事情进行约定,在孩子能力可达的范围内,禁止孩子不得“喊妈”,要自己动手解决。这样的做法并非是对孩子不关爱、不帮助,而是针对孩子过度依赖的问题,有的放矢。通过订立“条约”的方式,促使孩子养成和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习惯,推动自己动手去处理、解决学习上的一些“不懂、不会”,以及生活上的一些小问题、小事情,改变动不动就求助大人的依赖思维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条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温室的孩子长不大,关怀孩子绝不能过度宠爱。在日常中,一定要给孩子多些自己动手的生活和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动手的自主能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各种形式的约定和方式的锻炼,约束、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既丰富孩子暑假学习生活实践,还提高孩子自主独立能力,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黄跃成)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