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出发步行15分钟,能满足怎样的生活需求?买菜、用餐、维修、养老、托幼……近日,商务部发布了第三批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各地一圈一策,营造多元化多层次消费场景,让居民们足不出“圈”便能享受幸福生活。
人民利益大如天,一枝一叶总关情。改衣、修鞋、配钥匙、盘头……这些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心中的大事。但是,这些街头的“小摊摊”,也是治理中的大难点。要满足群众对这些“小修小补”的需求,又要规范城市建设,是一道治理题,更是一道民生题。通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让这些“小修小补”更集中,带给人民群众家门口的便捷服务,也以有温度的城市治理,在解决群众问题的同时,带给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乐享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满足群众“小微”服务需求,“小修小补”传递治理温度。“小修小补”是城市治理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工作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着力满足群众的“小微”服务需求,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城市传递的温暖。同时,加深邻里交往、提供养老中心、儿童托育等新要求,也是基层不断涌出的“新考题”。解决好这些现实难题,既要有“小修小补式”治理的智慧和温度,更要真正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舒心更暖心。
聚力提供“一圈多能”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小修小补”有序回归,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便利,也燃旺了城市的“烟火气”,以“小服务”解决群众生活“大问题”。同时,在推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注重服务的叠加,聚力提供“一圈多能”服务,让“小修小补”的好经验运用得更广。比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了居民在购物、服务、医疗、餐饮、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显然,在治理工作上的延伸,是一座城市真心为民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让他们乐享多彩生活。
坚持数字赋能“小微”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感。信息化时代,做好“小微”服务,让更多类似“小修小补”的事情更好解决,尤其需要搭载5G、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车,坚持数字赋能,既让便民生活圈的应用场景走向“云端”,搭建社区服务中心“健康e站”、“银发”智能服务平台等,既能实现预约服务,也能实现导航指路,更能通过精准匹配群众所需,提供更快捷的服务,以数字“加速”的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感受到“小微”服务带来的大改变,让群众分享数字发展红利。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既要办大事情,也要不弃微末,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办好群众的“关键小事”,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托举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作者:梁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