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某市一公司发生火灾,该市官方微信对此第一时间发布新闻通报。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这篇263个字的通报中,有165字都在介绍“各级领导重视”,一一罗列了各级领导的官阶、姓名,“非常细致”。而对公众更关心的事故原因和伤亡等情况,却仅有“暂无人员伤亡,事件原因正在调查”寥寥14字。(6月21日《人民日报》)
突发事件出现后,如何做好信息公开是处理好突发事件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透明公开的信息不仅能够彰显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决心,让民众能够安心,同时也能够防止因为信息不透明引发谣言。
但是,纵观当前很多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新闻,你会发现,“领导高度重视”等词词的成为高频词,甚至成为了一种惯例。此次河南省某市一公司发生火灾,该市官方微信发布的263个字的新闻通报中,就有165字都在介绍“各级领导重视”,而对公众更关心的事故原因和伤亡情况仅仅只有14个字。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这类的新闻通报显然不能让民众满意。一方面,因为民众对安全事故最关心的莫过于人员伤亡等信息,新闻通报回应的内容却倾向于对领导重视进行叙述,没有满足民众对信息的需求;另外一方面,突发事件后的“领导重视”,更容易让网友发出“事件发生后才重视,前期的重视到哪里去了”这样的质问。
其实,突发事件后的新闻报道中简单介绍“领导重视”“领导赶赴现场指导”等情况,并不是不能有,因为让民众看到政府部门面对突发事件在积极作为、在及时行动,这也能够给大家的担心吃下“定心丸”。同时领导的靠前指挥和亲自部署也更有利于推动工作,加快突发事件有效解决。
但是,如果过多强调“领导重视”,那么民众肯定不会买账。要想防止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受质疑的情况发生,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三个把握好”:首先要把握好“领导重视”和“事件情况”之间的度,在文字使用上尽量减少领导重视的内容,更加突出对事件起因、经过和目前进展的通报;其次要把握好信息公开时效和实效的度,既要注重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打消民众的猜疑,及时防止谣言四起;同时更要注重信息内容的全面,不能仅仅用“事故原因正在调查”等语言来搪塞忽悠。当然最关键还是要把握是平时重视和事后重视的度,虽然有的环节具有偶然性,平时工作做到了位也可能发生意向不到的突发事件,但是只有平时对工作重视,狠抓薄弱环节,才能真正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才能真正用“平时重视”来替换“事后重视”。(刘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