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工作压力大,积劳成疾的情形时有发生,目前乡镇的情况就是事情多、人手少。一名县纪委书记介绍,自己上任后曾召集乡镇纪委书记开会,了解这些乡镇干部的工作情况。座谈之后发现,这些乡镇纪委书记除了纪检工作,还分管有大量其他工作,最少的分管有十多项工作,最多的有25项。然而同时,乡镇超编现象有缓解,但并未杜绝。(6月28日 澎湃新闻)
乡镇政府是党政机关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乡镇政府虽然压力大担子重,但应该是充满活力和工作热情的,然而当前我国的一些乡镇却存在“超编”的人员臃肿顽疾,更存在看似人手多,其实却总是“没人干活”的悖论。那么,这种悖论是如何产生的呢?
事实上,无论横向、纵向比较,目前乡镇工作人员都不少,然而乡镇干部却总是抱怨没人手。现在乡镇的现实情况就是,年轻干部任务繁杂,一个人拆成八瓣用;班子领导夙夜在公,一分一秒不敢吃闲;老干部们有心无力,电脑不会下村太累。这么一分析,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乡镇属于结构性缺人,即并非缺“人”,只是缺可用的“人”。年轻干部再能干,基层吸收“人才”的能力也有限,“编制”也有限。而随着乡镇干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加之上级单位“抽调”、领导班子和年轻干部流动过快等原因,能干事、愿干事的人少了,悖论就出现了。那么,该如何解决乡镇缺“人才”的难题?
笔者以为,要想切实的解决缺“人才”的难题,一方面乡镇政府要着力解决由于管理不严或缺乏手段等原因造成的干部队伍工作分配过于繁杂的问题。要厘清思路,抽丝剥茧,把每项工作落实人头,精准抓而非“一把抓”。上级政府也应尽量避免乡镇干部“文山会海”的情况出现,要重视实际工作成果而非一纸报告,让乡镇干部在应该发力之处发力。另一方面,要想吸引“人才”,就一定要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无论是大学生村官、年轻干部还是三支一扶,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既然走进基层,政府就应该支持其开展工作,把后顾之忧解决好,提升年轻人的待遇水平与拓宽上升渠道,让其拥有归属感,愿意留在基层发光发热,而非“逃离”基层。(鹏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