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升学诈骗需做到“三要”和“三不要”

2017年06月28日 15:26:09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刘鹏 编辑:王梅芳

  6月16日至18日,长沙市中考如期举行,市民李女士的儿子却没有参加。原因是,李女士遭遇了一场“直升高中”的骗局:有人以儿子班主任的名义添加了李女士的微信,并承诺只要交5500元,就能获得直升高中的名额,李女士交了钱,却没等来儿子直升高中的消息。其间,李女士还曾向儿子同学的爸爸唐某核实情况,然而,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唐某就是冒充班主任的诈骗嫌疑人。(6月27日红网)

  很明显,李女士遭遇了诈骗。唐某虽然是临时起意,但已经触犯刑法,面对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但类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比如近日开庭审理的山东徐玉玉案就是升学诈骗的一个典型案例。徐玉玉因为上大学的学费被骗,郁结于心死亡,曾引发全国轰动,也迎来打击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重拳出击。

  但不可否认,因为有利可图,一些人总是会冒着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投身诈骗。特别是每年暑期的,针对学生和家长的诈骗。

  因此,除了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作为学生和家长,加强防范意识,是防骗的第一关,也是关键一环。概括起来,需做到“三要”和“三不要”。

  所谓“三要”:一要具有防骗意识,特别要保护好个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是防骗的前提和基础。

  二要走正规渠道,包括获取信息、报考报名等,要多向相关部门核实,要从正规渠道走,莫轻信权力和潜规则。

  三要及时报警。这是打击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必须,也是补救与挽回损失,为孩子争取补录机会等的必须。

  “三不要”:一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考试直升”、“有特殊关系”、“交钱就可以搞定”等,这些明显背离常识,甚至违反法规的骗术,无一不建立在学生和家长等具有侥幸心理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不要抱侥幸心理、占便宜心理等,是防骗关键。

  二不要轻信不明来源信息。招生老师、班主任等联系考生,一般都会通过专门渠道,相关来源不明或者存在疑问的消息不能轻易相信,起码相信之前要通过不同渠道多一些核实认定。

  三不要轻易汇款或者告诉他人自己的账户密码等。骗子的最终目的一般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不断忽悠,让学生和家长汇款,或者取得账号和密码以后盗取学生和家长资金。把握好保管钱财关,是避免上当受骗的最后一关也是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