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布置超时超量的课外作业、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不准将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川省发布《四川省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规定》(新华网2017年6月29日)。
《规定》提出,中小学校要严守生命安全底线、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方案、严控考试次数、严肃招生纪律、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规定、严格规范家校联系,严禁歧视学生、严禁违规补课、严禁公布考试成绩排名、严禁层层下达升学指标。
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在过去的62年间,“减负”已成了中国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老话题,“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喊了9次,各地的“减负令”更是多达上百项。然而三令五申换来的却是“学生越减越累”的尴尬,学生的“双肩包”换成了“拉杆箱”,大大小小的节假日也总是泡在了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所谓的“减负”,最终往往以“校外增负”收场,而校外的负担不仅使学生的学业压力未减,还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中国家长的共同心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刚刚牙牙学语,父母就开始了学前教育,幼儿园就开始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殊不知此时孩子正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年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份无拘无束宽松自在的成长空间,他们更加应该享受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环境,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切,却被父母各种无止境的爱无情的剥夺了。上了小学以后,孩子更是变成了连轴转的小陀螺,从这个兴趣班转到下一个补习班......各大城市名校“小升初”的自主招生考试“盛况”揪着每个家长和孩子的心,高中“精品班”“火箭班”“实验班”“普通班”的区别对待,高考时一分就能压倒一群人的现实......面对无处不在和异常激烈的竞争,父母在无形中给每一个孩子设定了一个竞争对手叫“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寒门贵子”的奋斗模式,展现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意义,但是却毁掉了孩子独有的童年。
2014年《教育蓝皮书》对全国中小学生自杀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因素。当“减负”已经上升到国家和政府层面时,父母也应该摆正心态、端正态度,“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与其整日担忧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不如让孩子就简简单单的做“亲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