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师”用博大母爱为孩子撑起绿荫
晌午时分,潘玉莲给因病落残的儿子和上高中的孙女准备好饭菜后,拎着白色编织袋上街。潘玉莲75岁,由于双腿老迈且患有旧疾,在行走时只能拖着碎步,眼睛却不时环顾四周。遇到垃圾堆,她便驻足留步,顾不上腥臭认真翻捡,把能卖几分钱的瓶瓶罐罐收起来。(7月10日 新华网)
很难有人将“拾荒老太”的这般景象,与她收留、教育2000多个娃的惊天动地之举联想到一起。但潘老太就这么默不吭声地做了,而且一做就是25年。教与学,陪与伴,成为老人和当地孩子们之间微妙的彼此依赖。这非常朴素,无疑属于“平凡中的伟大”。
她萌生开办“爱心小课堂”的想法,始于1992年。在外艰辛谋生,干过餐饮跑过运输甚至做过泥瓦匠的潘玉莲,在打工积蓄化为乌有后,回到家乡。囊空如洗的她一定是渴望着拥抱生她养她的故土,所以在偶尔看到两个娃玩耍无人看管、领回来教他们识字时,她蓦然发见了自己的价值。她开办“爱心小课堂”的即兴之举,意外弥补了当地的一大社会需求。这段创“业”史中,不可忽略的一个要素,便是善念。而在当今,与人有益就义无反顾付出,又是一种多么稀缺的品质。
学费是考验爱心“纯度”的一块“试金石”。办学毕竟是要花钱的,潘玉莲每月只有300多元低保,还要照料因病致残的儿子和一个上高中的孙女,如何维持“善念”?一是拾荒;二是省吃俭用。靠此支撑着的小课堂非但不收分文,还给5个年级几十个孩子辅导课程、管饭、发文具。她将自己朴素的善行,跟孩子们的成长融汇为一体。
群众对这样的付出不会无动于衷。收废品时多付给潘玉莲的几角钱,左邻右舍给课堂自发送上的馕、馍馍、鸡蛋,教过的娃娃异口同声说出的“潘老师最美最好……”,无不表达出人们心底的感激之情。“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事实证明:你付出了,自然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回馈”。
“友善”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潘玉莲把别人孩子的成长,主动扛在自己肩膀上,她的行为堪称友善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