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某市发生一起火灾,263个字的通报中,有165字都在介绍“各级领导重视”,而对公众更关心的事故原因和伤亡情况,却仅有“暂无人员伤亡,事件原因正在调查”寥寥14个字,惹来舆论不少批评。(7月25日 人民网)
通报,旨在表彰先进,批评错误。让听众与受众了解情况即可。在奉行“时间就是生命”的当下,也许人们更乐于通过“短小精悍”的内容来了解自己的期盼。谁料一篇发生火灾的通报,263个字掐头去尾之后,仅剩下“暂无人员伤亡,事件原因正在调查”寥寥14个字,让广大受众恍然大悟中只好留下一声叹息。
当下,改文风已经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而是实打实的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单位发个通报、通知或者站在主席台上讲话总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短小精悍就能说明的问题,偏要整出个长篇大论,似乎这样才能显示“高度重视”,“水平高超”。当然,文无定法,衡量某篇文章好坏,有一定的技术可言,文章里也蕴藏着写作技巧,但终究不是以“字多”取胜。
何为写作技巧,是写作中进行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当然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文风,用点首尾呼应、抑扬结合本无可厚非,还能显出来点“文采”,但怕就怕某些人、某些单位把这些写作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但没有开门见山沁人心脾,反而晦涩难懂留有悬念,真的是应了那句“公文看不尽、会议开不完”。其实对于文章我们并不是刻意追求短小精悍,也并不是排斥“字多”,只是说内容要言简意赅,够用、管用就行。
然而,如何做到够用、管用?我想还是要回到通报、通知以及各类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回到服务读者的起点上来,解答群众所思所盼。群众需要的浓墨重彩也不冗长,群众不需要的只言片语也是无用之谈。所以与群众的感受相匹配了,只有“群众说了算”,才是一篇好文章,才是一股好文风。
小小一篇文章,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文风,文风里透着作风,作风关系着党风、政风。改文风不是一阵风,而是永远在路上。希望不久得将来,真的能达到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的最高境界。(谭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