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防腐”离不开“精准警示”

2017年07月26日 16:21:30 来源:四川新闻网
胡臣臣 编辑:蔡晓慧

  7月24日,吉林省委召开全省警示教育大会,充分运用身边的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为加快推动吉林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7月24日 澎湃新闻)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其实,党员干部比谁都更清楚贪腐的危害性,也比谁都更清楚如何拒腐、防腐,但是仍然有少部分人铤而走险,就是因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会是“万一”中的那个“一”,而是可以逍遥法外的那个“万”。

  一些干部常走“河边”,却认为不会“湿鞋”。是因为对法纪的认识不够深刻,只是停留在“概念”理解上,对惩治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文件条款中,不够生动形象。正如“身边人”落马了,被严肃处理了,干部就知道轻重了,所以充分利用“身边人”的案例,就能够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给党员干部多重警示,使其能够更好的“换位思考”,更容易冲破其侥幸“防线”。

  吉林省召开全省警示教育大会,充分运用身边的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使干部坚持严格自律,筑牢思想防线,坚守责任担当,做好政治生态的一份子。然而,运用“案例防腐”仍需精准到位,“案例”重点在于精准,而不在于量多。

  一方面各个单位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坚持“就近原则”。尽量选择与自己单位公职人员职权职能相近的案例,有利于对比权力清单、问题清单,实现在权力约束上的精准。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职级的人员选择案例时,采取“相同原则”。相同职级的人员对上对下或者对内对外,大多有着相同的心理,对于他们心存侥幸、不敢直视的贪腐后果,可以通过案例让其深刻领悟,也算是注入“强心剂”。

  任何的警示教育都不如“身边人”落马般深刻。因为与“身边人”有接触、有交流,看其“风生水起”,又再见“落下神坛”,感触会更多、思考会更多、敬畏会更多。于是就会对比自己的思想信念、岗位职责、自律情况,有利于让纠结者收起侥幸,欲腐者悬崖勒马,失足者回头是岸。(胡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