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大学生独自去香港后失联2天3夜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据最新消息显示,该女大学生在到达香港的当日(7月29日)下午,因涉嫌盗窃被捕,并已于7月31日下午在法院提堂。(8月1日 海外网)
近期,女大学生失联事件频频见诸报端,随着标题党和标签化的白热化,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也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的恐慌情绪。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众不善推理,却善于行动。”在“吃瓜群众”的各路助推下,不少家长如惊弓之鸟,一旦与孩子联系不上就马上报警寻人,媒体就迅速报道,闹出了很多乌龙事件.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出现,多表现出多骨诺米牌态势,在标题党和标签化的“初始效应”推动下进入大众视野,媒体在一段时间内跟进事件进展,加上类似事件的集中报道,再经由“连锁效应”发酵逐渐由单纯新闻事件变成了凝合多议题多角度的复合型舆情热点。正如多米诺骨牌游戏一样,“第一张牌”的初始效应可推测事件的走势和方向,通过控制报道的密集程度可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在引导话题走向和分析报道时,应提前考虑到舆论场的不稳定和“连锁效应”,就可确保舆情引导到位。
在失联女大学生报道中,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事实报道,从章莹颖开头,有媒体报道“中国访美学者章莹颖于6月9日在美国失踪”;再就是,7月18日90后女教师危秋洁独自一人,去日本后失联”;紧接着,7月30日深圳女大学生罗琬璐独自去香港后失联,各家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报道。媒体“从一而终”的报道态度十分值得肯定,但媒体在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等方面缺乏专业素养,不但制造了类似罗婉璐“人没丢而丢人了”的乌龙事件,还造成了社会恐慌效应。
此外,在网络舆论场多米诺效应的催化下,延伸出诸多议题,有斥责社会治安差、国内外都不安全的,有讨论女大学生失联当“性奴”的,有曝光失联女大学生各种隐私的,有讨论防身术、防狼喷雾哪家强?这些议题讨论并没有让女大学生免遭毒手,反而助推了舆情的不稳定,让受害人成了可笑的谈资,造成事与愿违的传播效果。媒体要强化专业素养,警惕报道的“多米诺”效应。(官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