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打工诗人郭金牛能与诗为伍?

2017年08月04日 17:11:58 来源:四川新闻网
郭喜林 编辑:蔡晓慧

  在深圳漂了25年,居住在龙华新区城中村30平米的出租房里,他不说,没人知道他是个诗人。大多时候,他是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管所的临时工。“我就是那个写诗的农民工郭金牛。”网络论坛上的自我介绍,让两个身份一拍即合。诗人郭金牛写了一首《纸上还乡》,357个汉字被翻译成捷克语、德语、英语、荷兰语,传至海外。5年前,在网吧里敲下那首小诗时,郭金牛没想到后来的事——诗歌获奖,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主席巴斯给他颁奖,诗人杨炼在捷克国际书展上朗读他的诗(8月4日新京报)。

  作为年过半百的打工者,郭金牛能与诗歌为伍的确令人惊讶。因为,一个人酷爱诗歌需要建立在生活有保障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生活保障,就无法让人静下心来捕捉诗歌的灵感。但是,郭金牛偏偏能把自己锤炼成忍饥挨饿的与诗为伍者。如果他没有对诗歌有着独到的理解与追求,恐怕他不会长期生活在底层默默无闻地把诗歌当成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见,作为诗人,郭金牛不仅要让别人理解诗歌,首先应当让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出诗歌的无穷魅力;由此可见,作为诗人,郭金牛如果想用诗歌感动别人,那就需要首先感动自己。也就是说,诗人的诗句必须让自己感动,才能被别人接受;也就是说,诗人必须热爱脚下的土地和生活,才能让自己把诗歌的种子播撒在土地上,让诗歌的种子不断发芽生根和开花结果。所以,作为诗人必须耐得住寂寞;所以,作为诗人必须像一颗常青树一样自信地站到生活的风口浪尖之上,不断地主动接受风霜雨雪的洗礼。

  因此,不管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多苦,都不能让自己打退堂鼓,而且应当迎难而上,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诗歌中的诗眼。有了诗眼,才能让诗歌拥有生命;有了诗眼,才能让诗歌拥有丰富的激情向着四面八方喷薄而发;有了诗眼,诗人才能找到自己创作的源泉与热情,才能让诗歌的生命永不枯竭;有了诗眼,诗人才能在诗歌的领地里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不知疲倦地翱翔。即便是把诗人累的直不起腰来,他也心甘情愿;即便是把诗人累的彻夜难眠,他也会兴奋不已;即便是把诗人累的忘记了洗脸和理发,他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此,郭金牛作为打工诗人,他绝不是物质财富的拥有者,而且是物质财富的贫困者和乞丐。然而,他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拥有者。

  所以,郭金牛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中国的诗歌;所以,郭金牛是中国打工者中拥有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诗人,但他却不是拥有金银财宝的富豪。然而,正是因为这样,郭金牛的日子才会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而且,他脸上的微笑足以让他再次捕捉到又一首新诗的诗眼;而且,他脸上的不骄不躁,正在酝酿打工者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诗魂。他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诗歌的生命,他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他就不是郭金牛;否则,他就不是正在深圳打工的诗人。然而,尽管如此,在郭金牛身上绝不缺少自己的人格与尊严。而且,这就是打工者最质朴的本质。(郭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