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一直是困扰广州城市规划的重点问题,环保专家们在8月16日的第四届广州城市矿业论坛上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从今年9月1日开始,广州将试点实施公共机构以及100个样板小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样板小区标准,主要分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宣传发动4个方面。广州市城管委将于11月对100个小区组织检查验收。(8月17日澎湃新闻)
“垃圾围城”不仅是困扰广州城市规划的一道难题,更是各地政府的一道难题,但对于分类问题研究了很多年却仍是甚微。直到今日,很多居民都还不是很清楚为何要进行“垃圾分类”和究竟该如何分类,很多时候都是随意丢弃垃圾,对于垃圾桶上的标志也是“傻傻分不清楚”。那么,“垃圾围城”究竟有何危害?为什么“垃圾分类”的进程如此缓慢呢?
事实上,垃圾不分类就会造成垃圾填埋和焚烧的量特别大,大量的厨余垃圾如果不被分拣出来,只会进填埋场、焚烧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毒地”,严重危害生态。而“垃圾分类”的进程之所以如此缓慢,也正是因为政府在宣传“垃圾分类”时,只是在发表倡议和鼓励,并没有把垃圾分类的危害性向公众讲透彻。政府方面虽然在不断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倡导和投入,但真正落实到社会上的效果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对于“垃圾分类”,一直以来都处于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只是倡导和建议,显然是缺少完善的“顶层设计”,没有形成有力的推进措施。
笔者以为,要有效的推进“垃圾分类”,从而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难题,一定要先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政府应当将垃圾不分类的代价明确告知公众,要在源头进行强制分类。建立不分类要被处罚的规则,让自身利益与环境利益挂钩,人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进而产生更大的行动可能,从而把垃圾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反复宣传教育,以及给予对厨余垃圾、可回收物进行资源利用的企业一定补贴,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着力建立社会层面的环境友好的意识,使得垃圾分类成为基本素质。(鹏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