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陇中黄土高原的大山里,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心学校修葺一新,温暖的教室里回荡着琅琅书声。该校校长邵锦堂从教32年,见证了学校从破旧的小院落变为村里最漂亮建筑的过程。如今,不仅校舍焕然一新,依托互联网资源的教学改革,也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12月13日 新华每日电讯)
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均衡,是一个不可回避、挥之不去的话题。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除了特岗教师、支教老师等之外,通过互联网搭桥牵线,为农村学子多打开一扇了解外界、接受新知的窗户,不失为一条路径、一个办法。李家堡中心学校探索实施“共享阳光”课堂试点,便是这样的创新和实践,“共享课堂”引导得当,完全可以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有益补充。
决策总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决策者个人认知因素的影响,“共享阳光”课堂的创办与校长邵锦堂密切相关,可能也是在既定环境下的最优选择,毕竟师资、办学水平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32年的从教经历,让他有了深厚的积淀、深邃的思考。看到山里孩子和城里孩子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意识到乡村小学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在几次教育部门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和培训后,他的目光开始聚焦到互联网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到“互联网是破解乡村教育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并不容易,既需要眼光与格局,更需要胆量与勇气。毕竟“共享阳光”课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放在条件相对有限的乡村,财力、物力的投入都不是一笔小额开销。但只要敢想敢试,办法总比困难多。邵锦堂在李家堡学区,还真就把“共享阳光”课堂搞起来了,专业教师“不用站讲台,而是在计算机面前上课”,课程被全程录像,同步到全学区30多个教室播放。“共享课堂”俨然有做大做强之势,组建“阳光课堂”联盟,安定区的19个学区内,网络直播课堂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
“共享课堂”为振兴乡村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当然,也并非意味着尽善尽美,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总是难免的。师资、投入、可持续的问题,“屏对屏”能否代替“面对面”教学等问题,都绕不过去,是支流还是主流,这些都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有一点可以期待,让“共享课堂”成为乡村教育的有益补充,为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功效,此法未必不可行。(史扬帆)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