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泛滥校园 如此歪风当治

2017年12月14日 17:10:19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 徐义闯 编辑:蔡晓慧

  在大学里,人情消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或出于礼貌,或出于功利目的,人情消费成了大学生日常开销中的一笔重要支出。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7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大学生为人情消费苦恼。58.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人情消费会在学生之间形成关系圈和小团体。69.7%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12月14日 中国青年报)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你、属于我---”唱起《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清纯明快的歌词,总是让人心潮澎湃,向往那如诗如歌的岁月。一转眼,时光已经来到二十一世纪,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有着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却陷入“人情消费”的苦海之中。到底是什么缘由让青年学子陷入“情网”,难以自拔呢?

  不可否定,大学时期是青年学子们钻研科学文化、结交朋友和塑造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一些校园社团形成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技艺、交流心得,以至于参加团体聚餐、娱乐,本并无不妥,又或者是来源一个地方的同学老乡,同感根源,通过一些定期的聚会、联谊,加深联谊的情感,也好像无可厚非,可问题是:一些正常的交际活动逐步延伸到同学之间大操大办生日宴、迎新、送别会等等,“礼尚往来”正常交往演变为相互之间大手大脚的比富摆阔,如此恶性循环,岂能不大喊“吃不消”?调查显示,55.4%的受访大学生为人情所苦恼就是明证。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深陷“情网”,难以自拔,至少有两重外部因素:一方面是“圈子文化”,国人从来讲究“圈子”,否则轻则被人斥之为孤家寡人,重则一旦遇到急事,恐怕会四面楚歌、求助无门。“圈子文化”当然是一种恶习,但始作俑者恐怕来源于社会,慢慢侵入到校园而已。另外一方面就是不良风气胁迫使然。众所周知,“有来无往非礼也”,既然他人送的出去,我也能行,谁也不甘人后,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莫名的攀比之风、奢靡之风,“羊头效应”日渐显现,恐怕个体想抵制也是无济于事。毫无疑问,这都属于一股校园歪风。

  实际上,无论对校园,还是学生而言,学习都是主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一所好学校应有的文化氛围,结交朋友、发展爱好都应该服从、服务于学习这个中心任务。加之青年大学生并非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相互之间的送礼风、攀比风和人情风,大概都应该列入到歪风邪气的范畴之内,是有必要引导和制止的。(徐义闯)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