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要“接地气”

2017年12月18日 17:43:25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 史扬帆 编辑:蔡晓慧

 “书记,书记,不下功夫去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怎么能行?”中部某县旅游局新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县里要检查扶贫档卡,为完成任务,第一书记向本单位求援。县旅游局只留一个值班人员,全单位下村突击填表格,一切业务暂停。“填报各种表格成了扶贫工作最大负担。”这位书记打趣说。(12月18日 人民日报)

  脱贫攻坚是民生大事,是实打实的硬任务,拖不得、慢不得、等不起,容不得任何花架子、假把式,经不起形式主义折腾,否则只会“贻误”战机,让群众寒心。推进脱贫攻坚,不能图虚名、务虚功,不能脱离实际、搞花拳绣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还需一切从实际出发,多接地气、多通下情。

  脱贫攻坚“接地气”,要更重内容。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推进脱贫攻坚势必借助一定的载体,但“桥和船”并不是全部,“过河”才是目的。针对个别地区扶贫领域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应该越早改越好、改得越彻底越好。精准扶贫,把握“精准”是要义。精准扶贫,不应沦为“精准”填表,类似扶贫表格改来改去填了9套、一个贫困村一年花在打印上的钱花了不少于2万元的情况,既劳民伤财、徒增工作成本,又挫伤了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无非是做到了面上好看、形式工整,并无实质改变,实则是将指挥棒“指”偏了。

  脱贫攻坚“接地气”,要更重实际。考核监督作为保障机制,须臾不可离,但同样需要避免自身流于形式的问题。作为保证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的“后一道关口”,如果做不到自身过硬,则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考核验收不重实际,往往会导致基层疲于应付、忙于造假补资料。痕迹管理固然重要,但更应服从服务于真脱贫、脱真贫这一目的。制作大型标识牌、宣传牌也好,补表格、资料也罢,无非是为了把工作做实做细,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扶贫资金是有限的,花在“面子”上多了,“里子”自然就薄了,扶贫考核验收不能只关注“静态”的表格,更应关注“动态”的变化,不妨多问问群众生活的变化,多考察下贫困村前后的变化。

  脱贫攻坚“接地气”,要更重扶持。脱贫攻坚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扶贫需要选树典型,通过先进典型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苦干实干得激情,但也需要避免项目、资金、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类似脱贫任务已经完成,可为了打造“亮点工程”,仍有大把资金支持的现象,是适得其反,纵容的是“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并没有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一旦扶贫资金没了,存在极大的“返贫”风险。脱贫攻坚不能只做盆景,不统筹面上工作,更不能回避问题,不啃硬骨头。向深度贫困开战,合理统筹调度资源,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才是脱贫攻坚完整的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脱贫攻坚作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把实事办牢、好事办好,就应深查细改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病灶”,让“接地气”成为扶贫领域的普遍共识,让“接地气”成为扶贫干部的底线操守!(史扬帆)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