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中花样繁多的APP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然而,有些APP却被植入恶意程序,吸费、盗取信息、操控着用户手机,成为潜在的安全“炸弹”。(12月22日新华网)
五花八门的APP,让智能手机成为移动“游戏厅”,给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玩着玩着游戏,就会受到扣费短信。年初网上曾曝孩子玩手机游戏消费过万,熊可孩子虽然难管,可也暴露出软件市场不乏问题APP。
经调查,问题APP分为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费消耗、系统破坏、诱骗欺诈及流氓行为八大类,小小APP,竟然包含这么多“陷阱”,而且大多来自较大的、为人所熟知的应用商城,例如三星、酷派、91门户等应用商店。下载渠道如此“名正言顺”,软件好坏很难区分。用户稍不注意,就落入软件“陷阱”,被坑也只能尴尬接受。
APP上线之前必须要经过缜密的测试及严格的审查,为何问题软件还能登上应用商店的大雅之堂并经久不衰?有其“天生畸形”的恶意开发,也有“后天”的监管缺失。
同类型的软件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不再使下载量集于一身,开发者靠下载量盈利并不占优势。使用过程添加“猫腻”,降低软件的“纯净度”,似乎能够骗取初用者,可长期以往势必会被举报。对于那些已遭举报下架的问题APP,并不能彻底消除,换个“马甲”再次上线,打“恶”也陷入恶性循环。问题“漏洞”频频侥幸过关,软件下载平台的监管又处于何处?
安卓系统的开源性和开放性,旨在开拓更为广阔的智能市场,可若是市场泛滥,恶意软件横行,用户对于“智能”的享用,恐怕就要望而却步了。让“智能”更惠民,要在源头上严惩恶性APP的开发者,下载平台要严把审核关,履行监测义务,让问题APP无所遁形。同时建议用户不要轻信网站、二维码、链接等下载渠道,下载软件时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养成“尽量给最小授权”的习惯。(张凌云)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