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著名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与时俱进”成了“一块钱”;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原作者、著名音乐家潘振声的女儿马莉对此表示,经典就是经典,随意丑化或消解经典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国人向来把拾金不昧视为一种美德。而在儿歌《一分钱》中,创作者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取材于儿童生活,对这种传统美德进行了全新的演绎。由于节奏简单、歌词朗朗上口,便于儿童传唱,其广为流传在情理之中。
《一分钱》创作于1964年,迄今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这首被一代又一代小学生传唱的儿歌,早已不只是一首简单的、张嘴就能唱出的歌曲,而已经成为无数中国人深沉的历史记忆。歌曲反映的是社会期待少年儿童的精神气质,如讲公德、肯负责、天真无邪、不昧一文等,这样的气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过时。
要让儿童易于理解乐于传唱,显然不是将“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就可以轻松解决的。从这个角度分析,“一分钱”变成“一元钱”,不但破坏了经典的纯粹性,而且也实现不了改编者既定的初衷。
在过去的时代,《一分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会经济的变化太快了,当下儿童的生活已很难用旧的经典来涵盖和演绎,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地随意改编经典,而不去用心创造新的经典?
“一分钱”被改“一元钱”,此种改编经典的风气不可长。一方面,此次改编尽管并不存在某种具体的针对性,但同样不严肃,对于青少年而言,也会有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歌曲中倡导的公德心等,也可能会在调侃与恶搞中被有意无意地消解,长此以往,捡钱交公的人甚至会成为他人取笑的对象。有关方面不妨迅速查清源头,制止此类不当行为。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