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体量已经非常巨大,据统计,我国电动两轮、三轮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辆,且仍在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电动车停放难、充电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现有治理措施更偏向于风险回避。比如要求电动车不进电梯、不进家门等等。这些城市管理措施,是比较可行的方式。但这些方式还谈不上万全,其漏洞不少。监管成本大,“拆下电池回家充”等方式无从防范。充电桩稀少,停车空间匮乏,让众多车主不得不选择推车回家。问题的源头——电池质量更不容忽视。基本的质量要求不应被回避,虽然2019年正式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提高了电动车电池安全性能的标准,但电池问题依旧层出不穷。电动车生产门槛低,生产企业较多,小作坊大量存在,给产品追责带来了相当难度。
电动车短时间内无法被替代,面对群众对电动车的刚性需求,以及防范安全隐患的需要,必须多方着手,从根源上解决。
设立公共停车棚、小区集中停放点、企事业单位停车点、电动车充电站等停放点,增加停车空间。有的城市推行电动车智能充电装置,解决了无处充电的问题;有的小区搭建智能车棚,车主可实时查看电动车充电情况;有的地方推出电池充电柜,采用阻燃材料和断电保护装置,确保电池充电安全……多种措施解决电动车停车难、充电难问题,解决燃眉之急。
相关厂家应加强对电池基本质量的保障。对问题厂家追责,保证电池质量,才是更为根本的解决方式。比如建立电池生产档案,对电池生产全过程进行追踪,能够有效对问题电池从根源上进行追责。
所谓“积重难返”,问题一旦积累到一定体量,治理能力必将成倍增加,按现有电动车规模,问题已相当严重,电动车与城市空间、安全的矛盾也已十分突出。解决电动车停放充电问题,还需多方共同协作。电动车治理需堵疏结合,需要社会治安、综合执法、小区物业及其他相关部门单位、社会力量一起破题。解决电动车停放充电问题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提高百姓“微幸福”,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考验城市管理者的勇气和智慧。
(作者:孙文宣)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