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七天大假,五亿多人的出游,近四千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虽然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旅游消费势头强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实属来之不易。对于各地而言,国庆大假虽然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但如何保持国庆期间呈现出来的旅游消费势头,还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拿出务实举措,继续加码加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消费动力。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做好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地把握时机,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在国庆期间让广大游客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红色旅游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谓一举多得。从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到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到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从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到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场馆,成为了国庆假期热门红色地标。接下来,如何保持这种红色旅游热度,需要各地加大宣传力度,深度挖掘自身红色资源,注重内容上的精雕细琢,注重教育性与趣味性,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形式,把优势转化为胜势,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动力,让红色旅游成为节日旅游和民众出游的首选,注重品牌和质量,持续释放红色活力。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随着“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转移到乡村振兴,随着国家和地方层面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倾斜和工作力度的加大,中国广袤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闻闻泥土味、吹吹自然风,吃乡村土菜、游山川美景、赏田园风光,从绿道骑游,到徒步探险,从田园采摘,到入住民宿等,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国庆期间,不仅一二线城市近郊的度假型酒店、高品质乡村民宿及主题乐园周边酒店预定火热,房车露营、周边自驾成为出游热点,而且一些古镇古街古村和林盘院落都受到了游客的追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如何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各地要把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持续推进“三农”改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活起来,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持续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让中国广袤的农村更加生机勃勃,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
注重文旅深度融合,做好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从过去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现在的文化担纲、文旅融合,文化成为了推动旅游消费的大驱动和主引擎。在国庆大假期间,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具有地域和民俗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新产品、新场景、新服务不断涌现,外地游客旅游和本地居民休闲融合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从博物馆、文化馆,到各种多姿多彩的文旅活动,从非遗文化,到民俗文化等,各地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现代创意,通过升级文旅产品,举办了各种文旅活动,带动旅游稳步复苏。各地要总结国庆大假期间推出的文旅活动经验,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注重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要贯穿文化主线,持续做好文旅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作者:张闲语)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