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师大生物学硕士在参加深圳“四大校”教师岗面试时,“吓了一跳”!进入生物老师面试环节的7人中有4个人都是博士,“化学那边全是博士”。(10月11日《央视财经》)
今年是“后疫情时代”下第一个秋招,比起往年的“大厂热”和“创业潮”,今年的教师相关岗位的竞争可谓是“百花齐放”。这确是可以预见的场景,疫情过后,大家对职业的规划逐渐求稳,而教师这一职业既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工作压力又远小于企业,确实是很多人的职业首选。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中学教师招聘会上“群博荟萃”的相似场景。这一场景,似乎也引来了网友们的热议。对于这样的话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蓬勃发展,高学历人才呈逐年上涨之势,但博士生仍然是应届毕业生中最凤毛麟角的一批人。可以说,每一位博士生都是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所培养出来的极为优秀的人才,也就是人们眼中的“大才”。对于“大才们”应聘中学教师的的选择,有人会说,这是“大材小用”。其中所包含不仅仅他们是对人才本身的惋惜,其中也有认为教育资源会因此而浪费,甚至部分激进者会认为这是教育机制的窠臼。但笔者倒以为,“博士应聘中学教师”并无不妥,这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的肇始。
“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重要论断,笔者认为,何时都不会过时。人才的培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才惜才的社会环境,也不仅仅是展示才能的平台,更为关键性的是人才的培养机制,即如何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因此,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想要培养出更多、更为多元化的人才,就必须要有高端的人才去充实教育,投身教育,通过教育让知识和技能节节攀升,让更多“未来的巨人”从一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奋力探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是最为优秀的人才,也不能离开老师的积极引导。在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基础阶段,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理念的树立、习惯的养成,甚至包括个人素养的根基都是在这一阶段塑形。“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勇于承担基础教育重任,成为无数“8、9点钟的太阳”义务教育阶段的引路人,这无疑是祖国未来的幸运,也是教育事业的幸运,这绝非是“大材小用”,这毫无疑问是“人尽其才”。
其实,任何岗位都需要人才,也需要高学历人才。相关话题热议的背后,社会所应采取的态度应该是“点赞”博士应聘中学老师。其实,无论是深研学术还是“大厂拼搏”亦或是“创新创业”,只要选择有益于社会的职业,只要是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生活,那么每一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和赞美,都应当给予支持性政策和更为良好的舆论环境。相信只要是对社会有益,那么无论什么“大才”都不会“小用”。
(作者:梦颖)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